第六章 廷议(下)
李通的话说到了完颜亮的心缝儿里了,见众臣都不拿好眼色看他,就向李通点了几下头,还挥了一下手,意思是说得好,甚和朕意,甭搭理那些没眼色的朽木烂泥!李通也一副领会领导意图的表情。
君臣正在眉来眼去,参知政事敬嗣晖上前奏道:“陛下,臣以为李尚书之言甚当。中都修建时以节俭为上,所费也不至于用空国库。何况中都建成至今,历时也有六年,这六年中皇上任贤用能,置榷场,用交钞,清吏治,明法度,政通人和,府库充盈,物富民丰,足可营建汴梁。再说就是一时不足,暂取民间,待取得江南,足可补偿而且有余。至于出师只为一统大业,何必非要寻出过错?当年秦始皇平定六国,六国何罪?宋太祖欲取江南,徐铉上书数千言请缓师,宋太祖说‘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耶’。世间既出乱象,必有圣君出来平治。而今金、宋、夏三国并立,就如汉末魏、蜀、吴三国一样。魏最强,所以司马氏能灭吴、蜀。而今大金远胜当年的曹魏,宋、夏又弱于吴、蜀。此成就千秋大业之际,有为之君岂能轻易错过?”
这个敬嗣晖真不愧为心腹之臣,不枉完颜亮为宰执时就很欣赏、喜欢他,一番话如烈酒浇化了完颜亮心中块垒。完颜亮大喜道:“嗣晖果然博闻多识,真国家辩才也。”
完颜亮为君与众不同,他的喜怒不介意外形于色。每当完颜亮情绪波动时,众臣不用偷看,只听声音、语气就能感受到皇帝的喜怒了。不过偶然也会表演一些假表情。
翰林直学士韩汝嘉早看出了完颜亮的心思,只是一直犹豫,此时起身道:“陛下,臣以为良弼之言较为妥当。宋人侍本朝谨慎无差错,伐之无名。刀兵凶器,不利国家。若非抵御外侮,不可轻易出兵。一旦征战,必使良田荒芜,生灵涂炭。参知政事之言听起来痛快淋漓,一旦国中用兵,难料不测风云,必生许多掣肘不虞之患,实难兼顾,还望陛下三思。纵使可以征伐,也无烦陛下亲征,派遣将帅就可以了。”
完颜亮刚刚提起的兴致又被浇了一泼凉水,将那融化的块垒又凝固上了。他忍耐着解释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岂不知?所以十年生聚教训,方敢议兵。兵事虽有伤亡损失,但可成就大金国万世之业。今天下三分,必有一统者,不是我,就会是别人。朕不惜身,望众卿为国不辞劳乏。战事一起,千变万化,朕若远在千里之外靠往来使者传话,岂不尽失战机?非亲眼见不能明断。朕在兵中,法令旨意可奉行不悖。此次南伐不同以
(本章未完,请翻页)
往战事,朕欲收宋国全境,不是为了争夺一点土地人口财物。既要征伐,又要安抚。朕不亲征,将士难知朕意。”
众臣这才听明白完颜亮的意图,一时都沉默不语。
完颜亮见左丞相张浩低着头,就对张浩说:“当初朕迁都中都,左丞相全力拥护。今朕要迁都汴梁,不知卿以为如何?”
张浩起身道:“陛下迁都汴梁,目的是用兵宋国。以臣之见,上天早就要灭绝赵氏,无需我们劳师远征。”
完颜亮愕然,问:“卿凭什么说上天要灭绝赵氏?”
张浩说:“赵构无子,又无兄弟,树立疏属,其势必然生变。可无需烦兵,他们就会自取灭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