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韦爵爷的发展目标】-第3/5页



  到后来明朝干脆形成烧荒惯例,每年秋天派人去长城以北放火。

  说:“御虏莫善於烧荒,盖虏之所恃者马,马之所恃者草。近年烧荒,远者不过百里,近者五六十里,虏马来侵,半日可至。乞敕边将,遇秋深率兵约日同出数百里外纵火焚烧,使虏马无水草可恃。如此则在我虽有一时之劳,而一冬坐卧可安矣。”

  明朝方逢时云:“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大碛平川鸟飞绝,莽莽龙庭暮云黑。秋风萧萧边草黄,胡儿牧马乘秋凉。将军下令促烧草,衔枚夜发何仓皇。边头路尽迷行迹,黄狐赤兔如人立。心惊魂断马不鸣,月暗沙寒露沾湿。阴崖举火各因风,炉结如云万里同。虏帐千群皆北徙,烈焰夜照阴山红。山头突骑飞流矢,几人还向火中死。白骨成灰散不收,恸绝胡天作冤鬼。东风吹绿旧根荑,乾坤回首又春归。惟有游魂归不得,年年空逐野烟飞。”

  在隆庆和议之前,明朝与蒙古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明英宗自己也在亲征中大败,被抓。

  为了防备蒙古军队每年寇边,明朝设立九边重镇,专为蒙古。

  隆庆和议抓住了一个好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具备,达成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也不丢面子的好协议。

  俺答汗名义上向明朝称臣通贡,边界上互市,此后大的战争再也没有了,直到明末清军带着蒙古人一起入关。

  清朝搞定蒙古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是以小族临大国,蒙古是友军,拉着蒙古八旗一起当征服者当大爷骑在奴隶头上为所欲为。

  清廷治理蒙古和治理汉地的手段都不一样,蒙古基本上是自治的,为了防止蒙古坐大,把大大小小的部落里面的首领全都封成外藩蒙古王公,互不统属,也不许互相侵占,蒙古人代代娶清朝的格格,蒙古王爷全是额驸,跟清廷是直通的。

  所以满洲人入关以后要求汉人都剃头留辫子,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在蒙古西藏来这套,清朝在汉地十八省开科取士,却并没有在草原上搞郡县制派遣流官治理,甚至也没有想过在蒙古改土归流。

  至于说清朝推行什么减丁大兴黄教之类,可以说是蒙古人自己本来就已经选择了黄教,早在元朝时候蒙古人就开始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太符合胃口了。

  后世留在欧洲的一支蒙古人,卡尔梅克人在周围都是东正教徒和***的地盘上仍然信黄教,满洲人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要说减丁,藏族自己就一直在减丁,吐蕃强盛时候多少人,到了后世,西藏还剩多少人。

  历史上各时期藏族人数的提法悬殊都大。

  在七世纪吐蕃王朝统治下的人约有一千万,到清代雍正时西藏地区只有二百多万,不到一千年人口减少了八百万。

  蒙古衰落也是必然。

  首先是战斗力的问题,清朝入关前蒙古诸部已经被打服,皇太极称帝前就已经被蒙古诸部尊称博格达彻辰汗,成为了蒙古诸部的大统领。

  清朝是靠联姻,但是仅仅是通婚的统治是不牢固的,比如内喀尔喀部总是摇摆不定,清朝多次出兵惩罚,最后内喀尔喀部被林丹汗背后插了一刀,夹击中彻底被消灭。

  叶赫部也是因为以协助明朝的罪名剿灭了,这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所以征服蒙古诸部的除了通婚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清廷强悍的战斗力。

  林丹汗以成吉思汗自居,多次南下侵掠,明朝无力阻止,只得开“市赏”,后金崛起后铁血大明朝更是制定了“制东夷在先款西夷”的伟大战略构想,想依赖林丹汗对抗后金,想每年给林丹汗四千两换取其协防广宁,但是林丹汗连明使都不见,第二年明朝乖乖的提高到四万两白银。而同时期林丹汗派到后金的使节因为用词不够尊重直接被砍死了,林丹汗屁都不敢放。有趣的是,崇祯继位后,在战场上林丹汗被后金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因为“市赏”问题,林丹汗却可以轻松攻掠大同,杀死大明军民数万人,大明抵挡不住只好复开“市赏”。

  但是林丹汗遇到后金还是打不过,最后被追杀亡命青海,后代降金,蒙古完全被后金征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