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11章-第2/4页





        巧娘摇摇头“永昌,这下咱们不管是建房还是送阿荣去念书暂时是不能办了。”前脚说没钱,后脚就盖房读书,不是自打嘴巴子嘛。

        有了冯家几位伯叔的帮衬,冯永康赶考的费用还是凑足了。不同与府试是在州城,院试是在府城考的。

        按照地理位置,他们村到镇江府较近。可是偏偏他们这归平江府管辖,所以考秀才必须到离新荡村较远的平江府。

        这样一来一回就要多一二天的食宿。从赴考到回来,最少要花半个月的时间,食住加上其他的花费,至少要十五两银子才够。

        光这一项费用,有的人家十几年都不一定能拿出,可见读书是多耗费了。

        不管如何,冯永康去院试是板上钉钉的事,其实冯老头二人手上钱凑凑也是够的。只是家里要是一点余钱没有,就觉着不安心。

        最后冯有名还是找了兄弟,叔伯三人,每家借了二贯,加上永昌和自家给的,凑了十八贯,谢氏又找了永安去镇上花了火耗换成银子好携带。

        “爹、娘,吃饭了。”为了抢收,从昨天开始永昌和永安,一大早就下地割稻。巧娘喂过蚕后,也腾出手来帮忙。

        爹娘都忙着活,绍芝就把每日烧水做饭的事揽下,到了吃饭时间就给他们送去。等收完稻子,水田里就不种东西了。

        明年开始大家都开始种二季的稻子,乘着地空着养养田。种二季粮食肯定是比以前耗地力,现在不养等明年收了粮,地怕伤着影响收成。

        “大哥,爹让我告诉你,等稻子全收完了,就在家里摆席,给永康庆贺庆贺。”永安与有荣焉地说,永康今年院试考中秀才了,名次还不错。

        看着还剩下没割的地,永昌回应道“知道了,是后天吧?”

        永昌托小舅子打听过科举的事情。知道考中秀才可是好处不少,除了身份上的改变外,还可以免八十亩田税及本人以外的二个免徭役的名额。

        光这二样,每年就可以省下一大笔。

        立秋后巧娘又开始养蚕了,不过秋蚕长的慢,桑叶也不多,他们养的就少些。前面养的早秋蚕结束后,又停了些日子,等到桑叶长些,这才又养了一季。

        早秋蚕缫的丝,只有端午后养的那次的四层。姚氏妯娌俩也说了,家里的桑树长得好,这一季就多养些。

        巧娘看着桑树长势就养了三十匾,比早秋多了十匾。等明天稻子割完,后面只要摘桑养蚕就好,人也松快了。

        这次去老宅吃席,永昌家出了整整二贯随礼。上次他爹借钱可以有借口拒绝,现在都知道他家才收过一批蚕茧,再说家里没余钱谁信呢。

        而且听闻永康要在村里办学,要是真的,阿荣进学的问题就能解决。抱着打好关系的想法,他也不能少出。

        “你这不是胡闹吗?”谢氏气急道“我为什么拼命让你去科举?不是为了让你回村教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