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殿试-第2/3页





        苏轶昭看着题目,立刻想到这一题出自《尚书·周书·洪范》。

        这一篇的文章大意是说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其一事关五行,其二是九种治国**。

        治国**是上天给予的,古人敬畏上天和天命,认为没有遵循规则,那统治者就不能长久。

        整篇文章很长,大致意思就是这般。

        而这一篇策问,也是围绕着这篇文章,皇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作为,并提出疑问。

        并且提出自己已经遵循规则去做了,且尽力做到最好,但难免有不足之处,何处不足,又如何解决。

        考生必须分忧啊!并且光分忧也不行。

        你得赞扬,赞扬皇上励精图治,已经做得很好了。

        可一味地歌功颂德肯定不成,之后再提出一点点微不足道,又锦上添花的建议。

        语气必须委婉,但又不能无的放矢,必须有理有据。

        总而言之,得让皇上看得舒爽。一通马屁拍完,还得有点独特的见解,才不至于全篇都是花团锦簇,让人看着疲惫,就得让皇上和官员眼前一亮。

        这个就得好好琢磨了,第一篇策问就这么难,苏轶昭索性也不再看下面的题目,而是专心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

        因为两名亲孙要考殿试,而殿试又必须是礼部和鸿胪寺主持的缘故,身为礼部尚书的苏锦荀则必须避嫌。

        今日他一直站在殿外,只在殿外方巡视。

        他先是向内张望,看着众考生频频皱眉叹息,心中顿时一紧。

        目光越过考生,甚至都没在前方的苏轶珏身上停留一下,径直就落在了隔了三人的苏轶昭身上。

        在他看来,只要能答出来,就能给名次。

        再不济也会给个同进士,可名次对于苏家来说,太重要了。

        他一跃三级,本就惹得朝中众臣的不满,因此急需苏家后辈来证明眼前的苏氏并非是落魄前的辉煌。

        苏轶昭必须得名列前茅,才能让那些人暂时闭嘴。

        看着苏轶昭正在埋头奋笔疾书,苏锦荀不禁松了口气。

        恨不得亲自上前看看写的什么,可脚下却并不敢动。

        殿试只有一天的时间,要做两道策问,还得每篇两千字以上,时间是紧凑的。

        开头只要顺着写,古人信天道这事儿,还是不要抒发独到见解了,否则就是离经叛道。

        “臣对: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由。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何谓心法.”

        一旦写顺了,那就是马不停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