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股东会上的最终对决-第3/6页
Steven把ppt翻到了信息流程图,详细地解释说。
“原来鸿羽的预测流程,是销售把预测,上报到产品部门。因为产品部门的KPI中,有一条是“产品的经营水平”,就是一个产品,在全球是不是卖得好,销售数据是不是达成创造这个产品时的预期。”
“所以,产品部看到预测,觉得不合适,会把销售报的预测,压回到全球各个销售分区。让他们重新报预测,他们会说“这么好的产品,你们会卖这么少吗?你们如果预期得少了,那么万一真的卖好了,就缺货了。缺货,就会让你们的客户抱怨你们,还会影响到你们的销售目标!””
“于是,各个销售分区的人会觉得,对啊!反正我报大了,卖不掉的话,产品可以帮我划拨到美国,日本,印度,其它分区去销售。也不用我们来承担损失。如果我报小了,产品会一直压着我给他一个可观的数据预测。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真实的销售预测改成了一个大数,报给产品。”
“产品满意了。他们拿着各个分区收集上来的预测汇总,觉得数据还是不够理想,这么火爆的产品,要卖上这个数据的一倍才行。于是,他们又再一次调整修大了预测。发给了供应链。”
“而供应链,又根据BTS的法则,库存的生产周期,将货的采购节奏向前拉了几周,部件的采购,要提前到更久的一个月之前。”
Steven说到这里,在销售的region,产品部门,供应链三个地方,分别画了三个圈。
“三次放大了不真实的预测数据,这就是行业内著名的“牛尾效应”!”
“因为我们的采购计划,已经失去了真实性,大批的货进来了,销售按照最初的真实预期卖货!这就必然形成了,买进来的货多,卖出去的货少。销售曲线和采购曲线,发生了巨大的偏离。”
Steven指着ppt上过去几年发生的销售和采购库存曲线偏差的案例。
“这会导致什么后果?IT产品,是不断降价的过程,所以我们采购的货太早了,产品的成本不好,没有竞争力。这是第一。大量的货供应商做出来了,积压在自己和供应商的仓库里,占压了他们的资金,也占压了我们自己的资金,会破坏掉现金周期。让资金转不起来,甚至发生断裂,这是第二。销售知道供应链急了,会逼产品给他们降价销售的资源,导致利润又被压缩。一个产品,就这样变得越来越不赚钱,利润越来
越薄,甚至都不能弥补之前一年半开发它的研发费用。这是第三。产品生产了这么多,不卖出去公司就要倒闭了。所以销售会不得已去推过时了的产品。这又反过来影响了鸿羽的全球市场销售份额。这是第四。”
“那么,一款应用了鸿羽大量研发资金的资源,一年半终于上市,却成了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卖不出去,还被客户诟病,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Steven的下一页ppt,放出了唐晓的三条线理论。
最上面一条是决定鸿羽生死的信息链,下面是物流和资金流。
这些股东们,有几个也是行业里的专家,对Steven的report特别理解,激动得目光炯炯。
他们感兴趣地,用英语问Steven,那么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
Steven自信地点了点头。
“我们的broke小组,在这几个高层的压力下,不敢大刀阔斧地直接改革,转到了私下里沟通。broker已经有了上市的产品,这段时间以来,唐晓一直在跟各个region直接沟通产品的预测情况。销售预测多少,她就采购多少,让销售预测和采购库存两条线同时无限地逼近真实。”
Steven翻到了下一页ppt。
“这是我们的broker产品的销售预测,采购和实际出货的曲线。三条曲线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几乎没有。下面是这款产品的利润,现金周期的情况。”
“毋庸置疑,这是在鸿羽历史上最好的产品数据,不但符合预期,而且打超预计!还有一点,各位别忘了,这是我们三个月研发出来的产品,是符合最时尚最新技术设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