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节-第3/4页





    大明朝廷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把清国忘到一边,七月末锦衣卫转来归化镇的军情急报——辽阳一带旱蝗成灾,秋禾吞噬一空,清国大饥荒在即,南下掳掠已成定局,务请早做防范。八月中,清军悍将吴拜、沙尔虎达犯边,先败明军于罗文峪、红山口,再败密云援军,这明显是向明廷发出警告。然而,明廷此时乱套了,群臣好不容易抓住个投降派,绝不肯轻易罢手,争相扑向同僚猛咬,皇帝恨透了这帮只会内斗的朝臣,却又无可奈何,边墙防御几乎无人问津。

    九月底,大祸终于来临,清军兵分两路从墙子路、青山口破关而入,总兵吴国俊、陈国威兵败逃跑,蓟辽总督吴阿衡力战阵亡——这个倒霉蛋也是清流出身,死后却成了同类推卸责任的借口,言官揭发他与吴国俊为监视太监邓希诏祝贺生辰,喝酒烂醉以致兵败失职,这肯定是哪个喜好《三国》的家伙瞎编的。

    事到临头朝廷才打起精神应对危局,十月初二京师戒严,急召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以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虎大威进抵易州作为左翼、登莱天津守军为右翼,山东总兵刘泽清遏敌前锋。不过清军进展太快,部分兵力到达丰润、迁安一线,正向通州逼近,皇帝心急如焚,特赐卢象升尚方剑,加兵部尚书衔,命其火速率宣大各军进抵京畿,并总督各路援军。

    卢象升接到诏书感激涕零,立即率军誓师东进,勤王军中当然没有归化镇,李榆接到征调命令直接开价二十万两白银,不给钱就不挪窝,同时还派王忠给另外三个家伙传授锦囊妙计——抱成团同进退,尾随跟进不求战,绝不耍小聪明搞偷袭。卢象升根本顾不上李榆,软硬兼施逼着眼皮底下的王朴出兵万把人,虎大威、杨国柱也拼凑了万把人,加上总督府的标营、新军,勤王军满打满算才三万余人,当兵的还不懂道理,张口索要欠饷,卢象升拿着尚方剑连哄带吓才把这伙人赶上路。

    卢象升到了京郊先向杨嗣昌挑起事端,向皇帝上疏抱怨“吾三人(杨嗣昌、卢象升、高起潜)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认为杨嗣昌自己夺情入阁,也要他夺情督师作陪衬,指责杨嗣昌“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过耶!处心若此,他日必面责之”,接着又恨起和议误国,写信把杨嗣昌大肆挖苦嘲讽了一番。十月初四,皇帝在武英殿召见文武大臣及卢象升,卢象升直接表明态度“命臣督师,臣意主战”,还盯着杨嗣昌特别强调“臣枕戈待战,望中枢勿掣臣肘”。皇帝到现在也只能信任卢象升,赏赐宣大各军内帑银三万两、御马五百匹、太仆寺马一千匹,银铁鞭五百条,命卢象升出兵迎敌。

    卢象升率军抵达通州,发现集结在此的明军数量不少,但期待已久的祖大寿连影子也见不到——这家伙根本不敢来,借口清军来犯,赖在锦州不动窝,高起潜还不错,拉来了四万关宁军,这也是勤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其他各部明军则杂乱不堪。清军这时已接近通州,卢象升顾不上整军,命令诸将组织选锋队,十月十五日是月明之夜,各路同时偷袭敌营,务必一战而胜挫敌锋芒,严令将士拼死一战、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吁,违令者斩。

    高起潜吓了一跳,对方的兵力、装备、主将如何还没搞清楚,就敢玩劫营,你当东虏是流贼啊,再说明军这幅乱糟糟的样子,走夜路都会走散,干得了这活吗?使劲摇头反对:“只听说雪夜下蔡州的典故,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如何偷袭?道路遥远何以力战出奇?出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一张皇机密便泄。”

    卢象升当然不会听阉人的话,十五日半夜率宣大各军首先出击,其他各部尾随接应,清军似乎被打个措手不及,马上向后撤退,但接下来就是一场闹剧——明军接应部队到达孙堠附近,发现周围有清军活动,在辽西混了多年的高起潜突然反应过来,随即下令迅速撤退,关宁军后撤,其他各路明军也不傻,跟在后面就跑,已经冲到前面的王朴、杨国柱、虎大威听到后面动静不对,也毫不犹豫掉转头拼命逃窜,卢象升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也幸亏高起潜经验丰富带了个好头,明军这一路上大呼小叫,打着火把玩夜袭,瞎子都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清军作为搞奔袭的老手,这回想玩个大的,把明军引入包围圈一举歼灭,没想到被老奸巨猾的高公公识破,戏演砸了,除了收获一大堆明军丢弃的甲仗、兵器,战果寥寥无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