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节 困局(一)-第3/4页
完了,这家伙老毛病又犯了,张道浚气得一跺脚就走了,
李榆说完大话,脑子也反应过来了,说到底他自己也是个讨饭的穷光蛋,给新来的流民发完粮食,李榆马上召集各营军官开会议事,这回张道浚真是发火了,指着李榆鼻子大骂,你这滥好人要做到什么时候,现在有五万多流民了,你管得过来吗?宋大人好不容易筹到的钱粮又快花光了,你怎么发军饷?又怎么出兵剿贼?张道浚越说越气,忍不住朝着李榆就是两巴掌,李榆这次不敢再皮了,捂着头不敢说话。
赵吉大怒,一把将张道浚推倒坐下,你算什么东西,我们的大统领是你能动手动脚的吗,吓住了张道浚,他又指着白安、周遇吉问,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白安、周遇吉苦着脸讲起来,这次出兵其实一仗都没打,流贼头目们跑得太快,带走了从延绥跟来的精锐,把老百姓甚至家眷都扔了,路上尽是这些哭天喊地的流民,而且里面有不少的山西人,咱们的弟兄多是在保德、河曲招的兵,见到同乡可怜就劝他们投总兵大人,结果跟的人越来越多,到后来老百姓见了黑鹰旗就涌上来投降,部队正常的行军速度都维持不了,哪里还追得上贼,唯一的战果就是大贼头不沾泥在汾河边投降了,但那也是主动归顺的,丘显、孙伏虎也补充说,山西的山多河流多,铁骑施展不开,步军跟不上,他们也不敢向前走。
赵吉听了得意地大笑,指着张道浚说:“听到没有,流贼见到我丰州的军旗就望风而降,你们的官军行吗?兴县、岢岚的官军在干什么,大概躲在城里看热闹吧?”
“你们丰州的兵既然能打,那就接着打吧,剿贼的事怎么办?”张道浚没理赵吉,而是盯着李榆问。
剿贼的事不能再拖了,李榆和众将仔细商议后,决定将张传捷的两营丰州步军、新编营以及白安的“山西剿贼军”共七营步兵全部派出去,另外从投奔来的人中挑选干过骑兵的再组一营交给孙守法,与孙伏虎一并出征,以张传捷为主将,孙守法、周遇吉为副将,过完正月十五后立即出发,李榆带领骑兵各营暂时留驻保德,这也是没办法,骑兵的消耗太大,养一名骑兵相当于养五个步兵,李榆实在拿不出钱来,只能过些时候再考虑带精锐骑兵南下。
张道浚听完,站起身就向外走,李榆问他到哪去?张道浚头也不回说了声:“遇到你算我倒霉,我替你讨饭去!”
过了正月十五,张传捷和孙守法、周遇吉带着步骑大军出发了,李榆也收到丰州大统领府的回信,大统领府同意收容部分流民,但他们认为最多只能收容两万人,而且男丁一定要多,在雪化前必须进入丰州,以便及时投入春耕,大统领府还在信中说,他们都知道大统领目前非常困难,但丰州太穷拿不出粮食,就筹集了五万斤山药蛋,陆续会运进关内。
李榆松了口气,两万人出关也是解决了大问题,他的负担轻多了,把赵胜、张妙手、张孟存连同张鼎、马进忠找来商议,除了张孟存还在犹豫,其他人没什么意见,回老家只有等死,留在关内又太危险,他们深信如果李榆一拍屁股走了,官府肯定会找他们秋后算账,还是出关躲着安全。李榆见他们没有异议,马上叫他们回去征集愿意出关的人,并做好出发准备,并请张鼎和马进忠把手下都动员起来,保护流民安全出关。
李榆同时派人快马赶到太原征求宋统殷的意见,只要宋统殷同意,他马上就动手,宋统殷的回信很快就到了,信中称赞李榆总算脑子开窍了,移民实边实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完全赞同李榆的想法,而且认为两万人太少,最好把保德的五万流民都送出关,他告诉李榆,这件事必须马上进行,越快越好,不过为了避免那些御史言官吃饱了撑得胡说八道,一定不能大张旗鼓,而是要悄悄干,最好晚上利用天黑送流民出关,偏头关的守军已经打过招呼了,绝不会碍他的事。
得到了宋统殷的支持,李榆立刻下令赵吉带特日格、库拜两营骑兵移驻偏头关以南的河曲,与张鼎、马进忠的人马一起,护送流民出关——愿意出关的人超过了两万,这年头有条活路谁还在乎去哪,不愿出关的人实际上也在看李榆,如果李榆不走,他们还是舍不得离开关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