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节 榆林(一)-第3/4页





    “汉民,这么多难关你都闯过来了,一定不能放弃,其实以大明的现状,朝廷不向丰州派官、也不推行《大明律》,这也是好事,否则丰州乃至宣大非大乱不可,朝臣们还不算糊涂,”洪承畴答道,随后又大笑起来,“大明在边外无法立足,放弃了东胜、兴和两卫,插汉把那里的蒙古台吉、诺颜几乎杀尽,好不容易抢了这块地盘,却站不住脚,却让你糊里糊涂闯进去,而且还站稳了,这是天意啊,说不定察罕脑儿卫、开平卫将来也会落到你的手里,你可不能不要啊!”

    “我再也不敢要了,就这块地方已经要愁死我了,大人,我真不知道我们能坚持多久。”李榆连忙摇头。

    洪承畴想了想,郑重地说道:“穷极则变,变即可通,通而可达,你在丰州的那套法子,我在书上没读到过,不过三代之治即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说法,孟子也说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实最知道怎么过日子的正是百姓自己,汉民不循旧制而维新图存,不求权柄而听从民愿,这也许更合天道,丰州可以任你无法无天、随心而欲,这很好,汉民还年轻,有的是时间、精力去实践,这条路走通了,也许能给天下人带来一个新活法。”

    李榆起身对洪承畴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感激万分地说道:“大人一席话让晚辈受教了,多谢大人教诲。”

    洪承畴更高兴了,两人在书房里谈了很久,李榆看时候不早了,挂念着城外的将士,这才向洪承畴告别。临走时,洪承畴告诫李榆,大明的官场很脏很烂,处处都是陷阱,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万事须遵从巡抚衙门的指令。

    李家的小三回来了,这事在榆林城里传开了,李家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们都跑来李家看看,榆林城并不大,住的几乎都是军户人家,几代甚至十几代的老交情了,没那么多官场的规矩,屋里、院里挤满了人,大哥李杨留下的寡嫂陈氏,还有李槐和他老婆张氏屋里屋外招呼客人,忙乎得不停脚,李杨的儿子李暄、李槐的儿子李曜拉着自己三叔就不肯松手,街坊邻居都说,李游击一辈子老实本分,好人有好报,老二中了举人,老三也回来了,还当了天大的官,李游击老俩口地下有知,也该心满意足了,杜宏泰、杜宏方哥俩也在李家帮忙,连忙劝阻大家,大喜的日子别说这种话,听得叫人掉眼泪。

    李榆进了家门,随手从门边水缸里舀了瓢凉水喝,没想到这个动作让大嫂、二嫂哭起来,这是我家榆子,他在家时就这个习惯,动作一模一样,两个女人想起战死疆场、尸骨无回的李彪、李杨父子俩,还有伤心而死的婆婆,忍不住嚎啕大哭,李榆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哭,李槐和众人又忙着劝他们。

    “都不许哭,咱们的小三榆子回来了,老李哥在天上看着都会笑,这是大喜的事,大家帮着张罗一下,让榆子吃顿咱榆林的家乡饭。”一个住着根木棍的老汉一瘸一拐走进院子,后面跟着一个戴白帽的回回老汉,手里还牵了只羊,老汉看来很有威望,他一发话大家就各自找事忙乎开了。

    “榆子,这是秦大叔,跟咱大一块打过萨尔浒,那是马大伯,跟咱大一起做过杜桐大帅的亲兵,都是磕过头的兄弟,你还记得他们吗?”李槐连忙拉着李榆去见两个老汉。

    “这娃比走的时候又高了一大截,跟老李哥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娃呀,有出息了!”秦大叔摸着李榆的脸,眼圈都红了,马大伯话不多,只是一个劲说,咱娃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李槐、杜宏泰把老人们让到屋里,几个人一起上了炕,李暄、李曜年纪小没资格上炕,找来板凳坐在炕下,一脸崇拜地望着三叔。炕已经烧热暖烘烘的,炕上的小桌子上摆满了红枣、核桃和冻柿子,老少几个舒舒服服坐在热炕上聊了起来。

    秦大叔在杜松大帅的镇标当都司,和镇标游击李彪一起参加了萨尔浒大战,那一仗明军惨败,他也负伤被俘,仗着身上有功夫,徒手杀了押解他的鞑子兵,抢了一匹马趁天黑逃了出来,他是萨尔浒大战中为数不多的活着回来的榆林人中的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