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节 榆林(一)-第2/4页





    洪承畴回城时还邀请明军主要将领中午到巡抚衙门赴宴,不过杜文焕却说身体不舒服,扭头直接回家去了,李榆想着在城外安营扎寨的事,也想推托不去,但却被老熟人王承恩拉着不放——这次没入城倒不是洪承畴歧视他的夷兵,巡抚大人专门向他解释,他的骑兵太多,城外扎营更方便,而且还给他调拨了粮草、营帐,李榆对洪承畴还是很有好感,他的兵不分步骑这次人人都得了一两八钱的马兵饷,另加四钱的马料银,大同的张宗衡可从来没这样大方过,洪承畴还很抱歉,延绥太穷了,给他这支客军发不出双饷,请他一定谅解,李榆很有点受宠若惊了。

    李榆很奇怪,王承恩不是临洮总兵吗,怎么突然调到榆林镇了?王承恩有意无意地朝不远处的曹文诏瞟了一眼,低声对李榆耳边说,大概是朝廷觉得他老了,让他回老家干几天就直接回家,其实这个位置本应该是杜帅的,谁知道朝臣怎么想的,非要让他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算了,年纪大了就给别人腾位子吧,反正自己也懒的管事,没事就呆在家里养病也挺好。

    酒席宴上,李榆按照老习惯想找个角落坐下,洪承畴却指着自己旁边下手的位置,笑眯眯地招呼他过来坐,李榆正在推辞,王承恩一把就将他拉过来,按着他坐下洪承畴旁边。

    “听说李副将取字汉民,本官也就称你为汉民吧,这榆林城里,挂都督佥事衔的武官就你与杜帅、王总兵三人,汉民就不必过谦了,”洪承畴拉着李榆的手,亲热地说道,“汉民在大同边外逼退插汉,重收东胜、兴和两卫,又京畿屡败建夷立下赫赫战功,称得起是我朝一员虎将,本官听说你要来延绥就欣喜若狂,果然汉民一来,清涧、怀宁两处流贼立刻烟消云散,本官一定亲自上奏章为你叙功请赏。”

    “大人,汉民可是我们榆林人,皇上都召见过他,这后生以后有前途着咧,我们榆林镇后继有人了!”王承恩也插了一句。

    “那是自然,本官还要与汉民喝一杯,”洪承畴点头回应,曹文诏立即笑着过来斟酒,洪承畴按住想起身的李榆,语重心长地说道,“汉民且坐下听本官说,大明开国二百六十年已积弊甚深,以至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如西北之难虽起于天灾,实乃人祸所致,官吏贪渎、将士畏战,以致于流贼横行、生灵涂炭,皇上有心重整朝纲、中兴大明,但也有力不从心之处,须假以时日方能有所收效,切勿有所疑虑,你我只须尽本分即可,本官告诉你,在我眼里没有华夷之分,也没有文武贵贱,你部的粮饷、军械以及军功赏赐与延绥军一视同仁,兵部的事本官也会为你打理,你到了延绥就只管放心杀贼,有谁敢难为你,自有本官为你撑腰。”

    李榆听了洪承畴的话,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急忙起身向洪承畴称谢,洪承畴摆了摆手,很关切地说道:“曹副将说过你的身世,既然回家了,一定要回去看看,还要多住几天,军中暂时没有仗打,本官就给你几天假。”

    洪承畴显然很看重李榆,吃完饭还把他拉到自己的书房里,两人坐下后,洪承畴突然问李榆,为什么丰州兵没穿明军的号衣,却穿着拖到膝盖的羊皮袄,大同镇没给他们发衣物吗?李榆沮丧地回答,大同镇几乎不管他们,武器、粮草和衣被都得自己想办法,军饷更是无从谈起,丰州穷得饭都吃不起,棉布、棉花更是奇缺,能给每人一件皮袄穿也不容易了。

    “本官疏忽了,明天就派人给你们送两千两银子添置衣被,将士们走了一千多里路到这儿,不能委屈了他们,”洪承畴立即说道。

    李榆感动得眼圈都红了,站起来就行大礼,洪承畴一把拦住他,微笑着与他聊起了丰州的事,洪承畴听得很仔细,时不时还插话问几句,有时还听得哈哈大笑,李榆觉得眼前这位大人就是个忠厚的长者,一五一十地把丰州的情况告诉了他。

    “大人,我们想归附朝廷,可朝廷却把我们拒之门外,丰州没有朝廷官吏,也不行《大明律》,根本就没人管我们,我们那里穷,地里种不出多少粮食,饥荒、瘟疫一来,成百上千的人死,我也不瞒大人,我们出来打仗也是为了有口饭吃,为了活命,我们私贩牲口、食盐的事都干了,大人,您说我们这样下去能行吗?有时我真想偷偷跑了,可就是舍不得跟我的那些乡亲。”李榆愁眉苦脸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