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节 税赋-第2/4页





    “大人,娄子敬自诩清廉,却不知变通,山西大旱未得朝廷蠲免税赋,反而增派辽饷且催收欠税,山西已经民怨沸腾,其他府县都知道能拖就拖、能骗就骗,他却一本正经遵从朝廷诏令,似乎只有他是大明的忠臣,如此下去非给大人惹出事不可,这种人不能留了。”

    宋统殷沉吟一会儿说道:“本官心里有数,此事不要再提,你把李汉民管好就是了。”

    李榆一行人从京师出来,连续跑了一千多里路,已经是人困马乏,正好借此机会进行休整。张道浚每日必到营中处理营务,不但给他们补充了粮草、军械,而且还以山西巡抚的名义赏给每人五钱银子以添置棉衣,张道浚告诉大家,到了山西就是自家人,兵部不管那就山西来管大家,以后不但有粮饷,而且还会给大家募兵扩军,只要尽心剿贼,巡抚大人绝不会亏待大家。

    大家总算安心了,其实当兵的要求也不多,只要吃饱穿暖还有军饷拿,在哪儿干都一样,李榆对张道浚很有好感,这个人不但有学问,而且善理实务,把营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有他帮忙可以省不少心。

    宋统殷抽空找来李榆,把借用丰州铁骑剿贼的想法告诉他,李榆一口就答应了,其实这也在李榆的意料之中,他没有别的选择,丰州太贫弱了,出去打仗至少可以给家里人省口饭吃,而且李榆也渐渐明白了,丰州发展的机会只能打出来,窝在家里没有出路,李榆回到营中,就派朝鲁、陈二柱两人前往丰州送信。

    天越来越冷,宋统殷特地把李榆和张道浚请到家吃顿羊肉——宋统殷年纪大了,看见李榆、张道浚两个年轻人就喜欢,几乎视他俩为自己的子侄。三人吃饭的时候,李榆老老实实把平定州的事说了,宋统殷、张道浚听了捂着肚子大笑,说娄子敬这种以清官自诩的人一向自视甚高,居然被李榆一伙当兵的给耍了,一定气得睡不着觉。

    李榆却一本正经地问:“大人,您和子玄兄给我讲讲,那个娄子敬说大明轻徭薄税,每亩田赋三十取其一,加派辽饷每亩九厘银似乎也不多,负担应该不重,为何百姓活不下去要背井离乡逃亡?还有那个娄知州也不像贪官,为何对治下的百姓如此暴虐?”

    宋统殷笑着问道:“汉民本是武将,为何也对政务有兴趣?”

    李榆红着脸说道:“大人,您可别笑话我,我这个人读书不长进,懂得道理不多,可我的丰州有五万乡亲要活命,我做梦都怕走错了路,让乡亲们跟着受苦啊!”

    “汉民真是厚道人啊!”宋统殷收起笑容,表情严肃地讲道,“依照大明律法,大明的确是轻徭薄税,但这只是写在纸面上虚有其表罢了,实际上大明课税之沉重、力役之繁杂,远胜历朝历代,以江南苏湖为例,宋时亩税不过斗粮,元时更轻亩税只取三升上下,而大明亩税轻者斗余,重者十余斗,所谓轻徭薄赋不过是娄子敬这类不理实务的书生之言而已。”

    李榆低头沉思着,宋统殷指着张道浚说道:“子玄,你是世代官宦人家出身,家学必定深厚,你来给汉民讲讲大明的税制。”

    张道浚点头答应,压低声音讲起来:大明税制积弊已深,其弊端之一首先在于过于简陋,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即废除外朝的丞相,由皇权总揽相权,国库也不分内外,财赋可以任由皇帝支配,而皇权缺少了外朝相权的协助,太祖不得不将大量朝廷必须承担的事务用最简单的办法推卸出去,朝廷承担的事务少了,皇帝拿到手的税赋就觉得足够多了,故此可以实行所谓的轻徭薄赋,但国用却不可能少,只是大部分负担被转嫁到民间和地方,比如供养官军,大明采用了卫所制,向军户发放土地,令其屯田自养,耕种所得大半也须缴屯田籽粒用于朝廷养兵,太祖自称不废百姓一粟而养兵百万,而卫所军户却形同奴役,其状苦不堪言;再比如赋税解运,大明以实物征缴赋税,太祖皇帝在民间设立里长、粮长催缴,不论路途远近,或去京师或去边镇,皆以里长、粮长组织民壮解运税赋,其中所需的力役、加耗极大,而这些全都压在了百姓身上;再比如地方政务所用,大明赋税存留地方者不过三成上下,地方存留既要用于地方政务,又要承担地方宗室俸禄,入不敷出实属常态,地方政务所用之财物、力役也只能摊派到地方百姓身上,故大明名为轻徭薄赋,实为税役繁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