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 求变(三)-第2/4页





    李富贵说着摸出一张纸来,笑着对大家说:“这是大统领在关内打的一张欠条,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吧。”

    大家都笑了起来,出征将士怕麻烦把关内分到的银子交给李榆集中保管运回丰州,刚回来几天还有人来拿欠条取走自己的银子,可后来没几个人取银子了,反而是一些商人带着欠条来大统领府确认欠条是否属实,以及是否能随时换回银子,往往是大统领府盖个大印确认,商人收起欠条就走,有些欠条已经转手四五次了,取走银子的也有把银子交回来要求归还欠条的。

    李富贵感慨道:“咱们的百姓太聪明了,没见过银子更没用过银子的草原人,用最简单的办法完成了买卖,免去了判定银子的成色、分量这些他们弄不懂的麻烦,我和大统领府的人商量过了,丰州发展工商,钱币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想用我们的银子作保发行银钞,以后在丰州银钞与现银、财物一体并用,可用以买卖也可用以缴税。”

    众人对李富贵的话糊里糊涂,三三两两交头接耳起来,有人叫喊起来“大统领我们信得过,可他不在,我们凭什么相信你们那个什么钞?”,“欠条是好用,可也要大统领按手印才管用,你给我们打条子没用”,“快叫大统领回来吧,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大统领府的官吏们有点尴尬了——真正能帮草原人以最低代价做成买卖的不是他们,也不是白银,而是李榆的信用,一直不开口的朱以谦对这帮离经背道的家伙早已不耐烦了,冷言冷语地说道:“没有朝廷的旨意,乱发钱币可不行,你们发靖虏副将的欠条还差不多,把他的头像画上去最好,以后不还银子你们都去找他吧,他逃到哪儿都躲不掉。”

    大家笑了起来,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巫浪哈坐不住了叫道:“凭什么叫我家榆子背这个债,这明明是大家花的钱嘛,榆子不在我当这个家,你们休想害我家榆子。”

    大统领府的几个佥事又赶紧劝起巫浪哈,巫浪哈被他们说急了,咬咬牙说道:“给钱,少了两千两绝对不干!而且你们发多少钞,我和乌兰说了算,我家榆子傻可我们姐俩不傻。”

    “好,我就给哈屯两千两。”鄂尔泰一拍大腿说道。

    巫浪哈没想到一向比她还抠门的鄂尔泰居然肯答应,反倒有些犹豫了,迟疑一会儿又拍了拍怀里的小李蒙,怯生生地问道:“给四千两行吗?让阿达海替他爹盖手印。”

    鄂尔泰不理她了,这项决议就这么算通过了,巫浪哈却不知道鄂尔泰给的两千两银子本来就是大家商量好分给李榆的——这次入关如果没有他,大伙到哪儿去捞钱?当然要多给他分点钱。

    这次会议吵吵闹闹开了很久,天黑下来时,大家意犹未尽,吃了点东西又点起火把继续开会。

    李槐向大家宣读了李榆的来信,接着鄂尔泰宣布大统领府调整人员:鄂尔泰、李富贵、李槐为新设的大统领府同知,赵吉、云荣、巴图、刘兴祚四人为大统领府佥事,杜宏泰、布颜图、白显志三人为参政,马光远、马奇、范永斗、满达海四人为参议。另在大统领府之下组建靖虏副将府,由赵吉、刘兴祚、白显志、马光远四人赞画军务。大伙也没什么意见,丰州就这么几个人才,不用他们还能用谁,这项决议顺利通过。

    讨论军制时吵得很厉害,都想干常备军,不想留在卫所,而且谁都想多要兵多要饷,大统领府也毫不客气据理力争,最后大家只好妥协:再建五个营的常备兵,其中包括张传捷那个营,分别冠以黑鹰前、后、左、右、中营的番号,李榆既然不在丰州,亲卫营改名为飞虎营,只保留两百人,其他人分配到其他各营作军官和骨干,大统领回来时再从各部选拔精锐补充。其他各营同样只有两百营兵的编制,另外由马光远组建武选营,各营和各千户所、百户所的军官必须轮流入武选营整训。但丰州能当官的人太少了,扩大了常备军,卫所就更缺当官的人了,大家商量一下,干脆把过去十三个千户所缩减成十个千户所,这样每个千户所力量都得到增强,所需的官员也好拼凑了。大统领府还给每营分派两个千户所做兵源储备,各营要负责对应千户所的日常训练,同时必须编练出六百预备兵作为随时能听用的兵源,大统领府只发营兵的军饷,预备兵由所在千户所发粮补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