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节 求变(三)-第3/4页
会议开到很晚才散去,朱以谦在散会前还提出大统领府要尽快让李榆回来,李槐摇头说,我们当然希望他早点回来,可我们说了算吗?大同那边也要多想办法才行,朱以谦只好答应回去再想想办法,大老王马上拍着胸口说自己过几天就要回京师了,可以帮着带个信。
等众人都走了,鄂尔泰忍不住说道:“我们对关内的事简直手足无措,想和榆子那边通个信都不容易,这样下去可怎么行!”
李槐点点头说道:“我们必须考虑在关内设提塘了,否则将来关内出什么事我们都不知道,那可是会吃大亏的!”
“张世安出去卖私盐,这几天就该回来了,我们要找他好好谈谈了,他也不能白吃我们丰州的饭。”李富贵若有所思答道。
七月初,大老王巡视大同、山西马市完毕,一回到了京师,马上让手下的小吏把李榆找到太仆寺来,看到李榆急匆匆地赶来,大老王先是装模作样打了几句官腔,然后把公事房的门一关,笑嘻嘻地说道:“汉民贤侄,老叔给你道喜了,你的两位夫人一人给你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老叔还给你带信回来了。”
李榆惊喜地接过信来,来信有两份——一份是乌兰和巫浪哈写来的,告诉他李蒙、李晋出生的喜讯,另一封是鄂尔泰代表大统领府写来的,向他汇报丰州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两封信都希望他早日回家。
大老王在一边说道:“汉民啊,老叔还专门替你去丰州看了看,你那帮手下人倒也老实,就是不太懂规矩,丰州的大事还找了一大帮大字不识的老百姓商量,老百姓懂个什么,闹得乱哄哄的成何体统,你以后也要管管了。”
李榆已经顾不得听他说什么了,说了声道谢的话,扭头就冲了出去,到了兵部门口,对着门外等候的莫日格、陈二柱和刘石头喊道:“我有儿子了,两个儿子,我们去买酒买肉,回去好好吃一顿。”
李榆有儿子了,这个喜讯很快就在京营传开了,马祥麟两口子、王朴、丁启明马上到李榆的小院讨酒喝,周遇吉拉着他的京营同乡黄得功也跑来了——黄得功是锦州卫的人,这次也从山海关被调到京营,李榆和他见过几面,认了这个辽东同乡。大家坐下又是一顿胡吃海喝,中途曹文诏、曹变蛟叔侄俩回来也加入进来,张凤仪多喝了几碗酒,一个劲地抱怨李榆这次没生个女儿,她有个儿子还没定亲,可惜了这次没能做成亲家,李榆自己也觉得这次没生个女儿出来对不起大哥、大嫂,只好等下一次了,王朴马上预先定好以后两家结亲,一定要由他做媒人。
喝到夜里大家散去后,李榆和曹文诏、周遇吉又坐着闲聊一会儿,曹文诏很抱歉地说,自己现在太穷,这么大个事,自己这个做叔父的连给两个侄儿的礼物都拿不出来,不过很快就会好了,以后一定要补上这个礼。
“曹兄,你今天去兵部了,是不是有差事下来了?”周遇吉眼晴一亮连忙问道。
“朝廷的旨意下来了,派我去做延绥副将,给我升了一级,这回是实缺,以后日子也许要好过了。”曹文诏有点得意地答道。
李榆却有点担心地说:“曹兄,听说那边流贼猖狂,把府谷县城都占了,如今西北各地到处闹饥荒,流贼遍地都是,这仗怕是不好打,你可要小心啊!”
“我不怕,咱们做武将的就是为皇上流血征战的命,这些流贼祸害百姓、糜烂地方,不狠狠地杀,老百姓就没太平日子过,朝廷既然看得起我曹某,曹某也绝不会辜负朝廷,”曹文诏不屑地答道,他望着李榆、周遇吉又说道,“汉民,这京师是好地方,可不是我们穷当兵的能呆的地方,你也要准备一下,西北连年大旱、饥民遍地,朝廷拿不出粮钱赈济灾民,西北边军历年欠饷又达两百多万两,人心浮动兵匪合流,这仗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才算完,朝廷被逼急了,恐怕也会把你派上去,周老弟,我知道你在京营里过得不如意,汉民如果要走了,你最好跟着他一起走,其他人靠不住。”
周遇吉点点头,金军占了开原,他的家早没了,孤苦伶仃混到现在快三十的人了,穷得老婆都娶不起,他到京营后老老实实做事,其他军官还挖苦讥笑他,人家大多是勋贵、国戚或者有权有势的朝臣、太监安进来的人,他惹不起人家,有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这样的日子何时到头他也不知道,也许跟着李榆这个把他当兄弟看的同乡才是自己的归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