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 布局



    随着阿敏弃守永平,金军占据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五月中末金军取道建昌营的冷口关退出边墙,至此明金双方又恢复到原有态势,但大明朝廷集全国之力,却无力御敌于边墙之外,放纵金军在关内肆虐长达六个月,大明京畿乃至山海关、永平府各州县一片糜烂,大量人口、财物被掠,大片田地荒芜,大明颓势已尽显无疑。

    山海关的帅府内,以兵部尚书衔督理各路勤王军、大明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认真地伏案看着公文,天气热起来了,他不时拿手巾擦一下额头的汗水,顺带揉揉眼睛,过了一会儿,他推开了这叠公文,倚着靠背闭上了眼睛,六十七八的人了,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

    “老大人,兵部这次又有何见教?”坐在下手边一个五十上下的老者轻声问道。

    “兵部发文向本官询问辽事如何筹划,这次梁廷栋不敢自作主张了,不过他还是在叫穷,这‘地无险要则弃,兵不堪战则裁’,‘蓟镇扼守中枢,远胜宁锦,守宁锦而蓟镇更必守’的话是什么意思?”孙承宗很不满意地把公文向老者一推,有点生气地说,“梁廷栋不懂辽事,他嘴上不说,大概心里却在骂本官主张的山海关、宁锦修城筑堡、整顿军备是徒耗钱粮。”

    “梁廷栋当过分巡口北道,遵化巡抚王元雅在遵化自缢后,又身兼遵化巡抚一职,他熟悉蓟镇、宣府一线的军备,京畿附近的边墙防御确实不堪一击呀,这次建夷自蓟镇中协破关而入,难免下一次也如法炮制,朝廷不能不有所防范,我在户部干过,朝廷的钱粮实在是捉襟见肘,如今又有西北民变,朝廷用度只会更吃紧,梁廷栋是被钱愁慌了,想求您让他一点。”老者看完了公文,沉思一会儿说道,老者名叫鹿善继、字伯顺,直隶定兴人氏,万历年萨尔浒兵败,辽东形势危急,身为户部主事的鹿善继做主把从广东运往京师内承运库的金花银扣下来输往辽东救急,此事轰动朝野,他也因胆大包天敢动神宗皇帝的私房钱而名噪一时,鹿善继为人忠直仗义,孙承宗出外领兵,他即抛官不做,舍命相随,孙承宗对他也十分倚重。

    “辽事的根本还在辽西,辽西防务不仅不能松手,还必须增强,我打算上奏朝廷,调前锋总兵祖大寿移镇锦州,监督修造大凌河城堡,把我大明的刀锋指到建夷的眼皮底下,只有这样才能把建夷牵制在辽东,梁廷栋不明白这个,他想守蓟镇,那么宣府、大同守不守,数千里的边墙,要投入多少官兵、钱粮才能守住。”孙承宗不屑地说道。

    “老大人,万万不可,袁督师在任时已抢修两次大凌河,花费钱粮无数,但皆遭败绩,修好的城堡也被建夷拆毁,如今建奴实力更为强悍,只怕依旧徒劳未果,不如省下些钱粮用于稳固京畿。”另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急忙劝阻,此人孙元化、字初阳,松江府川沙人氏,举人出身但不喜功名,师从同乡徐光启研习西学,尤善火器之术,被孙承宗从兵部招致帐下赞画军务。

    “伯顺、初阳,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大明每年征辽饷五百余万两,以致于民怨沸腾,一旦辽西有失,朝廷如何向天下人交待,皇上会杀人的!况且辽西养辽兵十万、辽民五十万,一旦辽西不守,不只是失地千里,数十万辽兵、辽民又如何安抚?那时大明的灾祸就来了,我们现在硬着头皮也得以守为进,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孙承宗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说道,“梁廷栋自以为聪明,打起了裁撤东江镇的主意,结果如何?南海口兵变把止生也给连累进去了,那个刘兴治也借机杀了陈继盛,东江镇反而成了我们的麻烦。”

    大堂内的人沉默了,鹿善继、孙元化两人都当过兵部职方司郎中,又在军中赞画军务,对兵事绝不陌生,孙承宗所言的南海口兵变发生在四月,兵部尚书梁廷栋鉴于遵永大战造成朝廷粮饷紧缺,而东江镇自毛文龙被杀后又无所作为,请旨裁撤东江镇,打算把东江镇的军民迁往宁锦,原在孙承宗帐下赞画军务的茅元仪(字止生)被委以副将,恰好带水师巡弋辽东沿海,接到旨意后赶往皮岛督办裁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