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蓟州(三)-第2/4页





    蓟州大营最近有点乱,没捞到多少好处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牢骚满腹,做事也无精打采,李榆很奇怪,这帮白占便宜的家伙怎么比他还委屈。刘之纶和邱禾嘉两人的关系也很尴尬,刘之纶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改庶吉士,职务是兵部右侍郎,而邱禾嘉只是举人出身,职务是兵部分司主事,按理说邱禾嘉只能跟在刘之纶屁股后面混,可邱禾嘉是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人,而且奉旨监军,蓟州这里他是老大,朝中那些笨蛋光惦记着让刘之纶倒霉,却没想过把两人分开,结果就是两人泾渭分明、各行其是,邱禾嘉把权力抓得死死的,绝不让刘之纶染指蓟州各镇勤王军事务,而刘之纶也把丰州骑兵攥在手里,绝不许邱禾嘉打李榆的主意。最难受的是总理军务马世龙,他的资历、战功本来就不能服众,尤世禄、王世钦捣乱就够他头疼了,现在又来了尤世威,这个尤家老二比他弟弟更坏,满肚子鬼主意,这帮家伙合起伙来跟他作对,马世龙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李榆反而左右逢源,这边的刘之纶怕他跳槽,对他呵护有加、有求必应,那边有一帮实力强悍的西北军头罩着他,谁都得让他三分,连马世龙对他也客客气气,有了这难得的轻松机会,李榆趁机让自己疲惫不堪的部队进入休整并补充军械。

    蓟州明军想混日子,但皇帝不会让他们白拿他的私房钱,朝廷也不会让他们混吃混喝,永平兵备道参议张春的一封奏折弹劾邱禾嘉、马世龙顿兵不前,顺便也指责刘之纶身为兵部侍郎既无可战之兵,亦无报效之心,在蓟州尸位素餐、百无一用,朝廷传旨令两人自辩,刘之纶和邱禾嘉都急了,两人很快言归于好,一起出面逼着马世龙出兵,可怜的马世龙只好把蓟州诸将找来商量——他刚被孙承宗从大狱里捞出来,还没来得及形成自己的班底,连个参将都指挥不动,也只能和各路军头商量着办事。

    兵部侍郎和监军都出面给马世龙撑腰,诸将不敢不来,包括李榆、刘兴祚和白显志都来了,中军大帐被挤得满满的,马世龙先把朝廷的旨意传达了一遍,然后对大家说:“朝廷的旨意必须遵从,仗我们还是要打的,目前建夷以永平为核心,占据了遵化、迁安和滦州三城,遵化、迁安两城关系建夷出关退路,他们必定重点设防死守,我军若攻则建夷必救,容易形成决战架势,而滦州孤悬于永平以南,周围的抚宁、昌黎等城池还在我们手中,我军进退自如,所以我想出兵滦州,这样我军的风险最小,拿下滦州即可威胁永平,逼建夷尽快出关,诸位以为如何?”

    马世龙把他自以为安全的作战计划说完后,等着军头们表态,大帐内却是一片沉默,马世龙无可奈何地看看刘之纶、邱禾嘉,这两位也是一脸铁青,最终邱禾嘉忍不住了:“诸位皆是我大明重将,受皇恩久矣,如今大明蒙难、百姓涂炭,这正是尔等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之际,为何俯首不语?”

    “马帅,我问你,你准备怎么攻打滦州,是挖穴还是登城?儿郎们的军饷、赏银可曾备足?”军头的老大尤世威总算开口了,他不敢顶撞邱禾嘉,而是把矛头直指马世龙,马世龙被他问得张口结舌,尤世威不放过他,继续说道:“滦州城池坚固高大,硬攻根本不可能,一旦我军攻城不克而滞留城下,建夷援兵赶到,我军必将一败涂地,要打滦州必须请孙阁老督领山海关大军先牵制住永平建夷,然后运气好才有机会破城。”

    “就是嘛,孙阁老不出兵,我们也没法子打滦州,我可听说山海关那边的祖大寿扎下大营死活不挪窝,宁可挨打也不愿动一下,他们宁远的兵拿得粮饷比谁都多,他们不肯打,我们怎么教儿郎们去拼命?”王世钦阴阳怪气地附和尤世威。

    大帐内的军官们叽叽咋咋怪叫起来,话题就一个,孙阁老那里不出兵,蓟州这边也不能出兵,马世龙捂着脑袋一言不发,刘之纶火了,拍着桌子叫骂起来:“尔等想抗旨不遵吗?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大明皇帝?昌黎的左应选、抚宁的史可法皆为文臣,且城中并无官兵驻防,尚能率城中民壮百姓据城死守,打退建奴保住城池不失,尔等身为武将,还比不上一群百姓,竟然如此胆怯,朝廷三尺之法不能斩将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