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 蓟州(二)-第2/4页





    大明长期实行选边将于本土,就近升转、久任其地,加之恩荫世系、家丁私属,在嘉靖、万历两朝逐渐形成了十余家几世为将,甚至一门同时为将的将门,其中榆林卫战将如云,产生的将门也最多,那些军功赫赫的榆林人在取得朝廷官位、赏赐的同时,也为自己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比如由王保而起的王家,张臣而起的张家,杜桐而起的杜家,尤继先而起的尤家,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西北五镇甚至其他边镇的边军,随着大批家族子侄、家丁进入军中任职,榆林将门的后辈们比前辈们更加雄心勃勃,争夺权势、打击异类、扩大势力范围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万历中期的“哱?之变”后,朝廷对以榆林为核心的西北将门进行了打压,但这反而使西北将门更加抱团了,硬生生地把听从朝廷旨意参与镇压宁夏兵变的另一个显赫的西北将门延安卫的萧家挤出了西北。

    蓟州大营里有西北五镇的军队,自然就会有西北将门的势力,以尤世禄为首的几位西北大帅,再加上背后老大尤世威,还有榆林王家的王世钦暗中抱成一团跟邱禾嘉、马世龙作对——邱禾嘉是个文官,他们根本瞧不起,马世龙虽然是宁夏卫的人,但这人不是将门出身,而且发迹于北直隶、辽东,与西北将门没有渊源,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异类,同样属于异类的还有吴自勉,他与西北将门搭不上界,这个榆林总兵就当得窝囊,没有榆林将门点头,他只能指挥得动他的家丁,尽管他努力接近组织,但榆林将门就是不喜欢带他玩。

    现在的蓟州大营非常奇怪,总理军务的马世龙还得看这几个军头的脸色,他们不点头马世龙就做不了事,其他的河南、浙江、四川等各镇明军能跑来勤王就不错了,根本就不打算去打仗,有西北军头跟总理作对最好,他们可以什么也不干混日子,监军邱禾嘉为此急得上蹿下跳也无济于事,原榆林总兵、总理西北军务的杨肇基在老家沂州休养期间,听闻金军入关的消息,即赶赴京师效力,被皇上重新启用,他的资格老名头大,朝廷派他去协助马世龙,但他看到这种局面也是唉声叹气,他是山东人,也惹不起这帮军头,趁着三屯营降金明军反正的机会,带着他的三百家丁和部分山东兵去了三屯营,再也不回来了。

    蓟州大营不出兵招惹金军,金军也不愿意死拼明军,双方相安无事,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久了,大家也习惯了,就等着金军抢够了自己出关,可刘之纶、李榆一来蓟州让大家有些担心了,这俩人一个是书呆子,一个是脑子有问题,他们俩要是发了疯和金军打起来,这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就有可能被破坏,那时大家都会被拖下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尤世禄就必须向他的老大汇报了——西北将门公认的领袖是杜文焕,杜文焕不在的情况下,家世、战功显著的尤世威就是老大。尤世威接到弟弟的信,也没当回事,但几天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遵照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命令从蓟州退到密云守护皇陵的蓟辽总督刘策以及他的总兵张士显被抓入京师定了死罪,尤世威感到害怕了,皇上发飙不讲理,逮谁灭谁,刘策名义上是蓟辽总督,但去年五月才上任,袁崇焕这人抓权厉害又得皇上宠信,蓟辽、登莱各镇都听命于袁崇焕,刘策哪敢跟他争权啊,刘策能掌管的地盘也就保定、真定一带,他这蓟辽总督在通政司的公文上也被写成保定总督,这次建奴破关而入,跟人家刘策屁个关系都没有,而且袁崇焕入关后就奉你皇帝的旨意提调各镇勤王兵马,刘策和张士显按照他的命令离开蓟州到密云也没任何错,就这样还落个斩首的下场,那他尤世威也奉蓟辽督师的命令退守昌平是不是也有罪?尤世威坐不住了,跟昌平督治侯恂打了招呼,就带着二百家丁就跑到蓟州,他已经身在前线了,皇上总不好意思怪罪他了吧。

    尤世威到了蓟州就告诉他的同伙,这回皇上是真动怒了,千万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金军当然不能打,其实打也打不过,人家不来打我们就算万幸了,但适当的时候也要做足姿态,不能让人抓住把柄,杜家的那个傻子必须抓在手里,绝不能让他给我们闯祸,更重要的是让他为我们卖力,关键时候还是用得着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