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师徒分别-第2/3页



    赵文国一边听着一边倒吸着冷气,这才知道原来师父的身世是如此传奇。

    老法师道:“想当初,我和聂军门还有段过从。在庚子年的前一年,我在芦台宝塔寺挂单,当时聂军门来到芦台,正好征用宝塔寺作为营盘,和我相识后。才晓得我们竟然是同乡,而且也对佛法非常倾心,我们聊得投机,遂结为异性兄弟,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他见我粗通文墨,便请我在他的武卫军中作随他的随军问。

    后来聂军门率军就在这八里台血战八国联军,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我也一直鞍前马后,追随其左右。最后大势已去,因我不是军人,他不想连累我,执意让我快走。而自己执意冲上前线以身殉国。”

    文国听到这不禁表情凝重,良久无语。没想到这么一个性格开朗的老和尚,身上却曾背负着国恨家仇。师父又说,他常为聂军门扫墓拭碑,也为了能和老友为邻,虽然阴阳两隔,却并不妨碍他们的友情长久。

    文国听罢,不禁眼圈一红。

    师父笑着拍了拍他的背说道:“走罢!咱爷俩到庙里坐坐。”

    说罢,师徒二人在聂士成墓前深鞠了仨躬,然后并肩下了土坡走羊肠小道回到了望海寺。

    文国来到切近,举目一看山门,发现寺庙和往日大不相同了。只见望海寺三个斗大的匾额已经没了,感觉气氛与往日比更显萧条,庙门虚掩,二人轻轻推开庙门迈步进去,文国一看两侧的哼哈二将已然不见。紧走两步来到大殿,只见殿内供奉的释迦大佛也不知道哪去了,只剩下须弥台空空如也。

    文国大感奇怪,道:“师父,这是?”

    师父没有说话,师徒二人并肩往炕头上一座。

    文国道:“师父,为什么大殿里的佛像都没了,牌匾和对联也都撤了,这是怎么回事?”

    师父缓缓道:“前两天我已然将佛像送往西窑洼的大悲院那里供奉了。”

    原来,天津社会局有意将望海寺的地皮改建为小学,曾派人到庙内和溟渡法师商谈,看看老和尚是否答应,准备要多少补偿款。老和尚本着割肉饲虎的精神,已经无偿将寺庙让出,作为公办学校使用了。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寺院真的就保不住了吗?”文国道。

    “缘聚缘灭,此乃自然。”老和尚边说边沏了杯茶,一杯搁到文国跟前,一边递到自己嘴边,慢慢地咂着茶,跟文国言道。

    “难道是市府真的拿不出钱来办学吗?非要打这个小庙的主意。”

    老和尚听到这,默默地撂下茶杯,踱到窗前缓缓道:

    “孩子,看事情要站在大局考虑。现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府的财政也不富裕,站在政府的角度说,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虽说自从前清末年以来,废庙兴学之声不绝于耳,肆意毁坏经像塔庙,强行将僧尼赶出庙门,抢占庙产,实是罪过。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也怪现在这一班出家人不争气,不少人身披袈裟却寡廉鲜耻,蝇营狗苟,贪图利益。以至于世人对佛教的印象越来越糟。

    过去天津县统共有五百多座寺庙,有几个真正讲经办道的?这也是共业所惑罢了。再者,现在民智渐开,教育既然能启发民智,使国富强,我们出家人也应该乐观厥成才是。况且《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没有了传道的人,寺庙就是个没有魂魄的躯壳;如果有了弘法的道心,则在在处处皆为道场。佛祖修菩萨道时曾割肉饲虎,出家人既然荷担如来家业,有何必在乎一庙之得失?”

    文国听到这若有所思地点头道:“师父身为佛门中人,却能跳出宗教的圈子看问题,说出的话总是给人以启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