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培养继承人-第3/3页
1410年(永乐八年),此时,朱瞻基十一岁,朱棣带领大军远征蒙古鞑靼,下旨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同时让朱瞻基留守北京,命令朱瞻基作为北京的临时行政长官,派大臣夏元吉辅佐他。由此可见朱棣对朱瞻基非常的器重,而且很早就开始培养他的治国之道,虽然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还不太懂如何处理国家政务,但天资聪颖的朱瞻基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治国才能,最终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好皇帝。
1403年(永乐元年),朱棣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并称为龙兴之地。
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准备迁都。
到了1410年(永乐八年),北京已经建造了好几年了,初具规模,基本上政府的各种办公场所都已经修好了。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已经是个翩翩少年了,生而俱来的贵气,加上本身不凡的气质,身穿皇长孙的专属服饰,在一队随行人员的护送下,每天来到北京奉天门上班。夏元吉每天也是到这里处理公务,且大部分的公务都是夏元吉处理的,但朱瞻基的地位是首席行政官。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送过来,朱瞻基有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夏元吉,聪明的朱瞻基在每天不断地学习中增长了处理政务的才干,每天跟夏元吉朝夕相处,也增加了两人的感情。朱瞻基留守北京处理北京政务期间,自己的势力也在逐渐扩大,毕竟谁有权利就跟谁,无形中为太子增加了整治力量。虽然朱瞻基平时很少跟朱高煦见面,但经常听自己父亲母亲议事,怎么会不知道朱高煦的狼子野心,而且朱高煦多次以下犯上,冒犯、嘲笑太子朱高炽,朱瞻基也悄悄的在心里对这个二叔有了戒备和敌意。生为皇家子弟,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不可选择的命运,夺权,争位,自保,猜忌,诬陷,这就是游戏规则,只要你是皇家子弟,就必须加入这个游戏,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如果不参加,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皇家的孩子,如果脑袋瓜子不够灵活,根本活不下去。朱瞻基在慢慢长大,跟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他身边的宦官,有一个宦官叫王振南,他跟朱瞻基关系最好(如果没有眼力见,也不会被选中伺候皇长孙)。这些宦官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跟着朱瞻基,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有一天朱瞻基在宫里上完课,乘坐马车回家,回家的路上,在马车里睡着了,为了不让睡着的朱瞻基摔着,王琪就用自己的两只手,摆出特别别扭的姿势扶着朱瞻基,一直到朱瞻基睡醒才放开手。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朱瞻基很喜欢也很信赖这些宦官,如果他们犯了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后来宦官专权。
皇帝北征,太子监国,皇长孙留守北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一切都在朱棣的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们好像忘掉了一个人:朱高煦,这个身上长一百个心眼子的人怎么会闲着呢,他在太子监国期间不断地买通太子身边的宦官,拿个小本子,每天记着太子朱高炽这个事情做的不对,那个事情有私心,那个又对谁谁谁有针对,小本子记得满满的,就等着朱棣远征归来好好的告状呢。
1410年年底(永乐八年),朱棣带着十万大军胜利班师,回到南京以后,还没怎么好好休息,就开始针对太子朱高炽做出了一系列的打击。这个皇位是我打了四年的仗,死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才打下来的,怎么可能让其他人(包括亲生儿子)轻易掌权。朱高煦趁机就去告状了,朱棣本来就不满意太子监国,只是出于无奈,自己出去打仗,必须让太子监国,但是把自己的权利(哪怕只是小小的一部分)交出去,心里还是及其的不爽。所以朱棣就借势发挥,对太子加以刁难。把太子处理过的政务改来改去,还趁机逮捕了一批太子的下属,而且: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就是说在午门贴一个超级大的通知,内容是:太子监国期间做的事情全部不算数了。比如赈灾的款再还回来,奖励的东西也不给了。这明摆着就是故意找茬,脑子有问题,但他是皇帝,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谁敢反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