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初到南京-第2/4页
流民里面年纪最大的老人弯腰回答:“贵人不知,北京周围连年征战,粮食刚种下就被人马踩踏,连年颗粒无收,所以只能乞讨为生。”
朱高炽说:“我们的陛下体恤民情,日夜不休,殚精竭虑,为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说完就准备继续前行,临上马车时,朱瞻基还让人拿来一些干粮送给他们。然后,朱高炽带着朱瞻基和母亲张氏一同上了马车,继续赶路。几个流民对着远去的马车和军队下跪行礼,连连叩谢。在马车上,朱瞻基问父亲:“为何刚才那些人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
朱高炽说:“因为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不够富裕,没有足够的布匹做衣服,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的国民吃。所以皇爷爷在努力的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努力做到山无盗匪,路无流民,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吃饱穿暖,我们要帮助皇爷爷去做这样的事。”
朱瞻基的母亲也说:“瞻基,虽然你是皇家子弟,吃穿无忧,但也要践行节约的良好品行,万万不可铺张浪费。生为皇家的人,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衣一食,当思来之不易。”
朱瞻基说:“是的,母亲,我知道了。”
朱瞻基的父亲母亲给朱瞻基做了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以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过了北平,朱瞻基一路人马来到了雄县,雄县属于河北省,也是北方城市。今晚,他们将在这里过夜,雄县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一切,迎接这位未来的天子。护送队伍在郊外就看到了前来迎接的官员,官员带了很多官兵,排场很大,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几乎最高级别的接待。雄县的最高官员是知县,知县大人首先把朱高炽一行人请到一座非常豪华的府邸,举行了正式的欢迎仪式。接下来就要吃饭了,餐食自然也是按照最高规格去定制。朱瞻基虽然从小就是锦衣玉食,见惯了山珍海味,但是对于今天这种级别的接待是第一次遇到。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恭敬的笑容,点头哈腰,唯恐招待不周。此时此刻,看着满桌子的好饭好菜,每一道菜都是专业的厨师专门制作的,摆盘,色彩,香味,都是精心准备的。想到路上遇到的那几个流民,朱瞻基第一次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也更坚定了他提倡节约、体恤百姓的决心。
第二天,队伍准备妥当,继续向前行,他们走过了河间,德州,一路来到了徐州。此时已经是四月份了,从北京一路往南走,温度也越来越高,这边的春天已经快要落幕了,路两边的果树上,还残留有一些花朵,草地上的野花倒是依然开的很烂漫。这边的主要种植农作物跟北京有些不一样了,这边有了北方少见的水稻,一块块方形的地里,水稻已经长得很高了,此时的水稻已经进入了拔节灌浆期,梗干开始变粗,叶片逐渐展开,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晃,好像唱着欢快的歌儿告诉大家自己快要成熟了。走过水稻种植区,他们要走一段崎岖山路了,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徐州最高的山——大洞山,被称为徐州第一高峰,周围连绵起伏百余坐小山。朱瞻基掀开帘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小山,山上有大量的植被,密密麻麻的树叶好像是给这些山穿的厚厚棉衣。随着车子不断往前行驶,大片的山脉显示出来,有的高有的矮,整体呈现出墨绿色,接下来朱瞻基就看到了徐州最高的大洞山,虽然比不上泰山那些有名的山峰,但在徐州,这是最高的山。
从北往南一路走来,朱瞻基感受到了大明王朝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语言,领略到了国家的广阔,语言和民族的多样性,他第一次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马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左右摇晃,朱瞻基和母亲张氏都感到不适,还没走到凤阳城,他们就停止前进,护送队伍就地搭起帐篷,让朱瞻基和母亲好好休息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