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〇、历代名瓷精品-第3/4页
谭浪说道:“尽管这个元代青花瓷器古朴大气,但我觉得与刚才看到的宋代五大窑瓷器对比起来,少了几分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
周航赞道:“浪姐的眼力真不错,这就是文化。文化有千差万别,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有的含蓄内敛,有的豪迈奔放,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东西。”
说罢,他将元青花放在一边,拿过一件青红相间,四十来公分高的梅瓶。继续给二人介绍道:“这就是大明洪武青花釉里红瓷器,这种瓷器的外形就是美人肩的梅瓶。”
李刚问道:“这红色怎么不红呢?倒是看上去是灰紫色。蓝色也不太蓝,显黑。”
周航回答道:“必定是时间久远的的东西,这跟当时用的矿物颜料和烧制温度有很大关系。”
谭波说道:“我们只需记住洪武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这个色彩就行了。”
周航没理会他们的争论,而是拿起一个三十八公分高的四瓣瓜楞青花尊,只见青花枇杷果叶,两只喜鹊站在两枝枝头上,一上一下对望着鸣叫,这是非常吉祥的寓意:“欢天喜地。”周航将这件青花瓷器放在桌子上,对李刚说道:“你们仔细看看这件瓷器,与前面两件瓷器有什么不同。”
李刚闻言,立即抱起瓜棱瓶对比元青花和洪武釉里红瓷器,看了半响。说道:“我明白了,青花颜料不一样。元青花和瓜棱瓶的青花颜色,比洪武瓷器的青花颜色要明亮艳丽,但这种明亮的青色有晕散现象,有的地方还有黑色亮银斑。”
谭波却拿起了放大镜看起几件瓷器的气泡,周航乘她观察旗袍的时间,又拿起一件口沿上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葫芦绶带扁壶放到桌子上,让李刚仔细对比瓜棱瓶进行观察。李刚闻言,又拿起手电对着两件青花瓷器仔细观察起来,足足看了五分钟后,才放开手里的电筒。
待李刚抬起头后,周航问道:“都看到什么了?”
李刚回答道:“瓜棱瓶釉面光滑,葫芦绶带扁壶有橘皮纹。”
谭波放下了放大镜,说道:“气泡不一样,元青花有大中小气泡、破裂的占了一大半以上,微观规整气泡与变形气泡共存,气泡破裂后有碎屑,还有网格纹和雾状棉絮;洪武瓷器的气泡较少,小气泡几乎看不到,只有几个孤零零的大型气泡;瓜棱瓶的气泡大中小都有,但分布明显,有间隔,部分气泡已经破裂;宣德青花也是有大中小气泡,气泡之间仿佛有分子链连接一般,破裂的气泡有白色,黄色。并且瓷胎有的是火石红,有的是土黄色。”
周航待二人各自陈述了观察到的细节后,回答道:“这几样瓷器分别是元青花瓷器、洪武釉里红瓷器、永乐青花瓷器、宣德青花瓷器。它们的青花料都是一样的,叫苏青料。至于为什么会呈现不一样效果的青蓝色,是由于烧制温度的掌控......”
于是他给两位瓷器小白讲起了,这几代瓷器的配料和烧制温度的详情来。
原来元青花瓷器,由于麻仓土掺进瓷石中,因此造成胎体中多有缝隙,并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窑烧制温度很难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一把火力不够,整个窑的青色就难保证了。这样就不能让气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里小气泡密集,同时大气泡突出的元青花气泡特点。
而苏麻离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发色为宝石蓝,温度再高之后发色会偏黑,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变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泽越强,发色越偏蓝黑,釉里小气泡不再那么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气泡,已经完全烧飞了。但是釉面的光泽程度明显提升了。这就是为什么洪武青花釉里红瓷器,釉面玻璃质感强,气泡较少釉子比较通透的原因,此时的元青花达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顶峰。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发色纯蓝偏黑,铁锈斑就不再那么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