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第3/9页
这一点清溪可不是胡说,有诗经作证,“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何时正式叫黄河,应该从汉朝开始,东汉初期的汉书出现了黄河一称。
黄河之水为何从水清变浊,又为何变得容易泛滥,这里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现代都知道黄河泥沙多是水土流失,黄河水带走上游泥沙沉淀在下游,导致下游河道变窄,一旦雨水过多,就容易导致黄河泛滥引发洪水
光幕上一透明弯曲的道具在演示泥沙堆积下游的实验。
从西汉开始,黄河泥沙开始变多,唐宋时期开始引发恶果,这里其实有一定联系。
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后世的事,那就是攻打西域拿下河西走廊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之后上游黄河周围开始有人居住,人多需要建房子,古人房子我们都知道是木质,不说建房子,就连平日里烧柴也是需要木头,那时候原始森林居多,人们只知道砍伐,不知道种,同时森林退却,土地改成耕地,黄河沿岸皆是如此。
沿岸大量树木被砍伐,改成耕地,这些本该被树木根系牢牢锁住的泥土受到黄河洗刷,被带到下游。
这个变化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放大到历朝历代,每逢改城朝换代,新城建立就需要大量木材,据说隋朝建长安城,需要大量巨木,这些木头哪里来,百姓被迫自带干粮去深山老林里砍。
树木只砍不种,到了明朝,朱棣在北京建皇宫,原来的秦岭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最后派人去其他省寻找,隋朝建皇宫还能用金丝楠木,到明朝朱棣建皇宫只能去深山老林檀木,李自成进北京可是烧过皇宫,清朝入驻北京在康熙登基前皇宫大半未修复,等康熙平完三藩修皇宫,那时候已经找
不到大量楠木,只能选择松木。
说了黄河上游,我们再说说黄河上游。
地图上出现黄褐色一块,再看实际地图,全是布满沟壑的黄土高原。
黄河上游通常指甘肃青海一带,一想到甘肃,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是缺水。
可能很少人知道这一片如今最贫困的区域,在宋朝之前却是最肥沃的地方。
光幕地图红色笔框住了一个区域。
这个地方在隋唐有个响亮的名称叫陇右,隋唐时期这里有大面积草原,是最好的养马地,秦州也就是如今的天水还是秦国的发源地。
老赢家靠着周王赏赐的五十里封地,一步一步走上霸主之位。
这里同时也是陇西李氏的起源地。
光幕再次缩小,太空望去这里黄秃秃一块,看着非常刺目。
李世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陇西竟然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模样。
他以为关中大汉赤地千里已经足够骇人,没想到陇西变化更大。
先前他还不理解后世朝代为何会放弃富裕的关中,选择没什么天险可守的平原,哪怕天音提到过气候影响,还是有些稀里糊涂。
李世民倒抽一口气,总算是意识到气候对于地域的影响,若是丰腴高粱之地的陇西都变成这番鬼模样,那关中呢
关中可是多山区,是不是更加狼狈
难怪长安城后来再未成为都城,关中土地变得贫瘠,太恐怖了
这些只是因为树木砍伐太多,泥土流失造成的吗
种树,一定要种树,缺多少树,十倍百倍种回去
李世民心有余悸,他绝对不允许大唐变成那光秃秃的模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