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招兵买马-第3/4页
“而原来最被人看好的马六飞,从此彻底沉沦了。两年后,一直闹情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他,被从厂部机关清理出来,到车间当了一个副主任,几乎就是个工人。马六飞以后就更加破罐子破摔。
“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提倡干部年轻化,李晓亮,郭彦均都被列为第三梯队,就是被重点提拔的对象。接下来,李晓亮和郭彦均又先后被厂里安排到高校去深造。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李晓亮从七分厂厂长的任上,被调到同方县任县长。到马六飞在外贸皮毛厂破产倒闭沦为下岗工人时,李晓亮已经是有十三个县、市、区的大市----子川市的市委书记。而那个郭彦均更是了不得,已经是邻省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了。
“而此时的马六飞,只是一个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和李晓亮和郭彦均两个比起来,不论社会地位还是生活水平,无疑是天壤之别。谁能知道,这不过是他们年轻时的一念之差。有谁能够想到,那个时候,在北林地区的省外贸皮毛厂,李晓亮和郭彦均他们两个根本就不如他马六飞。其实,在下车间时,马六飞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弥天大错。就是那个一念之差,让他成了一个芸芸众生,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李晓亮他们,却成了高官,成为了上层人物。马六飞把肠子都悔青了,但是没有一点用。马六飞早就知道,闹情绪,最后只会毁掉自己的前途,毁掉自己的一生。但是,他马六飞幡然醒悟的实在是太晚了,早已经于事无补。当他自己明白过来,想要努力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想,只要努力工作,痛改前非,当个车间主任应该没有问题,干到退休时,也许可以当上分厂的厂长。但是,他已经没有了时间。等他好不容易当上了车间主任,厂子也就要破产了。他这个正科级的车间主任,和普通工人没有啥区别,下岗回家。哪怕他是个副县级的分厂厂长,都可以调到其他单位,甚至可以进政府的机关部门,不会像现在这样,彻彻底底地沦为社会的最底层。
“撕心裂肺、痛彻骨髓的深痛教训,让马六飞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马洪刚身上。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决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儿子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讲给了儿子听。并把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告诉了他。
“马洪刚也为父亲感到深深的惋惜。当初,如果父亲不闹情绪,可能现在也会成为一个大官,就是不济,也能舒舒服服地在哪个局里当个副局长。因为当时他们的外贸皮毛厂的科长们,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副县级。和现在许多城市的科长都叫处长相比,那时的人们,是相当地低调。
“现在,表明一个人成功的大小,还是看你的行政级别。是否拥有较高行政级别,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许多大老板,手里有很多钱,最终没有混上行政级别,而导致终身遗憾。
“马六飞的儿子马洪刚,牢牢记住了父亲这个血的教训,也是铭心刻骨的教训。如果当初父亲,不是没有提拔而闹情绪,并且把情绪闹得让领导对他彻底失望,那他马洪刚就肯定不是现在这样,没有关系、没有金钱、没有后台、没有背景,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马六飞就是因为闹情绪,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还毁掉了他儿子,甚至孙子的大好前途。想想看,如果马六飞不闹情绪,也许他的儿子马洪刚就是官二代,也有可能是富二代。现在,马洪刚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贫二代。
“马六飞曾经语重心长地对马洪刚说:虽然在这个社会,成功主要靠的还是后台,还是关系,还是背景。但是,你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后台,都有关系,都有背景。拥有这些东西的,只是极少数人。你可能无法和这些少数人相比,但是,你只要努力,你就能在那些众多的和你一样的人群里尽早成功。孩子,听话,为了你自己,你也得努力工作。
马六飞对儿子马洪刚说:“不管在任何单位,任何岗位,你都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地工作。不管别人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不讲条件,不和人攀比。不管别人的议论,也不怕别人的嘲讽和打击。也不要想着,我努力工作,会得到奖金和提拔。因为,刚刚开始的时候,同事和领导,没有人认为你会真的这样,因为这是傻子干的事情,他们会冷眼观察,看你是不是心血来潮,看你是不是只有三分钟的热度。直到他们认为,你是真心实意的时候,他们才能对你有好的看法。但是,就是这样,他们也会再观察一段时间。他们很少见过这样的傻子,他们不放心。所以,你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管别人是否鼓励,不要管别人是否欣赏,不要管别人是否奖赏,不要管别人是否提拔,不要管别人是否重用。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埋头脚踏实地地,勤勤恳恳地,任劳任怨地,全力以赴地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干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如果你能一直这样做下去,孩子,你肯定会有一个大丰收。而且,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单位,都要这样,而且直到养成这种习惯。一直这样,这一辈子永远不改。这就是老爸对你唯一的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