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藏剑(二合一)-第2/4页



 李定国对于明军昨天的胜利太过容易,提出了自己疑虑。

 首先是清军大营中居然没有人后备兵员。按照李定国的推算清军应该还有四万人才对,就算是轮战,那些人也应该在清军大营休息,不可能不见了。

 再加上明军昨天钦点了一下战场上清军的尸体,一共八万不到,加上之前伤亡的一万,清军应该还有近十万人,还有一战之力。

 不应该想这样退居披云寨,既不撤退,也不进攻。

 就算是因为兵员逃散,经过这两天,应该收拢的差不多了,绝对不会出现这样诡异的状况。

 所以据李定国推测,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清军分兵了,但是这种国战,平白分出去四五万人是不应该的。

 继而李定国大胆猜测,曲靖有可能没丢,鞑子扔了四五万在那边锁城。

 所以昨天鞑子才会一战即溃,因为他们也达到了极限。

 接下来李定国便提议,趁着现在鞑子胆寒,可以派遣探子去曲靖打探消息并且联络四处州县,将明军大败清军的消息散布出去,好让一些墙头草不要倒戈。

 朱肆听到这个分析,不觉得拍案而起,要是这种情况,真的太好了。

 曲靖卡在咽喉之处,如果能里应外合,解了曲靖之围,将鞑子堵上在这里,逼着他们只能从盘江撤退。

 若是能吞掉这股清军,那么不仅仅是解了昆明之围,甚至连整个江南都会动摇。

 然而正当朱肆兴奋之际,李定国接下来的内容立刻浇了一盆凉水。

 明军现在只有不到两万人,根本无力出击,所以李定国特别提议天子编练新军。

 见到天子练军这几个字眼后,朱肆犹自不敢相信这是李定国所言。

 这可是在原大西军的体系下再造一个新的系统。

 朱肆看望这道奏疏,然后轻轻的合拢,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宫外,原本喜庆欢乐的世界家家披麻带孝。

 国丧期间,虽然天子要求不要扰民,但是也不能做的太过寒碜。

 百姓们也只是从装扮上有些改变,但手上的工作依旧在继续。坞堡那出缺口,工事到现在也没停下,趁着清军无力攻城,李定国决定继续将这些坞堡完工。

 而在这个地方,原本根本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两人,却奇迹般的聚拢在一起。

 雷跃龙与丁继善。

 两个远远的观望正在奋力修建的坞堡。

 他们二人当然不是对这些工事干兴趣,单纯的是凭吊一下昨日之事。

 晋王奏疏所言,雷阁老你怎么看?

 文武百官所有奏疏都需要内阁过目,出具票拟,他们自然是知晓李定国奏疏的内容,不仅他们知道,整个大明现在有谁不知道?

 雷跃龙依旧那副暴脾气,冷哼一声:就算晋王不写那封奏疏又怎样?木已成舟,咱们这位天子昨天可以说是与万民约誓。经过昨天那事情,就算他不是朱家子孙,那也是九五之尊。何须晋王卖好。依我看,以晋王的性子,只怕还做不出这样的事情,这奏疏十有**是那金维新提议的。

 说道金维新,丁继善面露不屑:阿谀小人!

 雷跃龙盯着丁继善冷冷一笑,意思不言而喻,不过一丘之貉。

 丁继善那是修炼千里的狐狸,脸皮厚的无比,这点伤害不值一提。

 天子昨日所言,你听懂了吗?丁继善才不理会雷跃龙。

 雷跃龙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我自然能听明白,只是不知道那些信息的背后之言是否在真的如老夫想象那般。

 这话说的这么拗口,也恰如其分体现了他纠结的心态。

 丁继善拉扯了半天,就是为了钓雷跃龙这些话,而后伪装成平淡的一问。

 什么背后之言?

 雷雨龙听后警觉的看着丁继善,嘲讽道:首辅您不是最善于揣摩人心吗?这陛下的意思,您不知,老夫等怎么知?

 丁继善见状,面露诚恳叹息道:若是真的会揣摩上意,我等怎会在崇祯朝如此举步维艰,不过是国难当头,被时局推上来而已。再说了我这个首辅,你这阁老早就名不副实,哪能算一国宰执,不过是个摆件罢了。就算我不随波追流,也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刚烈如你一样,也改变不了,不也正好印证了我这句话吗?

 天子如今浴火重生,瞧着架势有了帝王之实,但是咱们内阁又从中做了什么贡献,老夫倒是半点没有,您雷跃龙扪心自问,有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