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回京路上-第2/3页



    崔丰困惑问道:

    “离谱是何意?”

    “意为……乱弹琴。”赵恪只觉得自己无话可说,“估摸也只有无知稚童才会相信……了吧?”

    “非也。”蜀王接话道,自兵败以来,他面上少见地出现了一抹笑意,“现在朝臣们也大多言说,军中竟有如此俊杰,或有言此子不逊于蜀王。”

    “太离谱了!”赵恪端起碗猛喝一口,口中依然低声念叨着,倒是蜀王与崔丰心有灵犀地对视了一眼,随即各自低头饮酒。

    待到吃饱喝足,赵恪忽地问道:

    “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公主府侍卫,生平从未了解过朝中局势。对于入京之后的情况,两位仁兄可有什么能指教我的吗?”

    崔丰装模作样地咳嗽一声,起身拱手:

    “不敢当指教二字。将军对在下有救身脱难之恩,故而在下已决定投入将军门下,以这一生所学而尽力报之……”

    “崔兄,说些人话。”赵恪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蜀王,打断道。

    升米恩,斗米仇。

    这几日与蜀王的相处颇为投契,赵恪虽然不是挟恩图报之人,但也不想让自己与蜀王反目成仇。

    而蜀王一向骄矜,赵恪一般说话时很少提及恩仇字眼,就是怕蜀王放不下面子。

    只是他却多虑了。蜀王完全没在意崔丰的话,只是懒洋洋地打了个呵欠,“你这腐儒,说话甚是无聊!”

    他转向赵恪,说道:

    “以我观之,陛下接下来必然对你大加封赏,至于原因……”

    他双目炯炯,似有考校之意。赵恪冥思苦想,犹豫着回答道:

    “莫非是以此安稳民心?”

    “只是其一。”崔丰憋不住了,直接揭晓了谜底,

    “其二,当今陛下之前一直与武将离心。而如今大战将起,陛下迫切需要提拔一批只忠于他的将领。以公主府家奴之身,仍能封侯拜相,何况良家子乎?消息传开,各家良家子必然踊跃参军,且仅为陛下效死。”

    “我明白了,千金买马骨。”赵恪喃喃说道,而蜀王却摇了摇头,

    “还不止于此。若是我所料不错,接下来的大战,赵兄应该还有参战机会。不过战后,赵兄应该被打压,困守于京城中……”

    “这是为何?”赵恪急切问道,他还想奔赴北方以报血仇,怎么能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呢?

    蜀王却没有过多提及此事,转而说道:

    “这些都是很遥远的事情了,赵兄暂且不必为此而忧愁。眼下便有个问题要赵兄思虑一番:陛下恩赏,是否要推辞?”

    “这又是为何啊?”赵恪的脑子完全晕了,他虽然两世为人,却也没接触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局面,加之此生只读兵书,对于朝局政治虽然偶有灵光一闪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窍不通。

    “因为赵兄太过年幼了。”崔丰哼哼着,“此间三人,以赵兄最为年幼,而朝中武将大多都是子承父业,皆已年过四旬……勋戚家中下代子弟大多自幼声色犬马,如此对比之下,心中自然会有几分妒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若是赵兄坦然受封,一来会挤压勋戚和宗亲的兵权,二来则必饱受妒忌。”

    “好在总有蜀王殿下在高位为你于陛下前斡转回旋,不至于被恶言中伤;但今后出征时,一应粮草军械等物恐要受些阻碍。”

    “且勋戚们关系盘根错节,军中将校多为其亲故。除非赵兄掌军后以狠手立威,否则必是军令阻塞,兵势松垮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