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清河城下-第2/2页



    “而如今他已经成了赵统领的俘虏,便可用他做些大事。例如,蜀王应该还在敌军阵中?”

    赵恪眉头紧锁,随即回道:

    “蜀王殿下身份尊贵,单凭一个杜延康怕是不足以交换啊。”

    “对青国来说,一个杜延康自然不足。但对于年过五十且只有一子的杜袭来说,已经足够了。”崔平笑眯眯拱了拱手,“统领不如率军入城休息,依托这清河郡治来交换双方俘虏。崔某有渠道可直接联系到杜袭,让他乖乖把蜀王交还。”

    赵恪心中警铃大作,但他盘算了一下,假如真的要交换人质的话,自己作为劣势一方决计不能把地点放在野外,只能寻找个城池作为交换场地。

    而城墙高大且城中尚有兵丁的清河,就是附近最为合适之地。但他心中所怀疑的,是城中之人突然反水,到时候他与麾下骑军将无路可退。

    斩敌断粮之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如果在加上救回蜀王的话,就足够让任何人起了贪念。

    以他观之,城中尚有数千士卒。万一起了冲突的话,纵使他吕布再世也杀不出去,只能饮恨于此。

    要赌吗?

    赵恪想了一想,干脆拱手一礼,直白说道:

    “如此甚好,若是真能换回蜀王,皆赖崔县令之计。”

    崔平却含笑摇头,“非也,非也!崔某之所以屏退左右,目的正在于此。换回蜀王之计策,全是赵统领想出,与崔某毫无关系!”

    “这……那么昨夜崔县令派家兵助我破敌,总是事实了吧?”

    赵恪误会了他的意思,于是打算把昨夜军功也分出一份。虽然心痛万分,但是形式比人强,也只能伏低做小,让出军功保自己和麾下平安。

    “赵统领不必如此,崔某绝非那抢功之人。”

    看赵恪还是不信,崔平只得直白解释道:

    “我之英雄,彼之仇寇也。”

    “崔某家小均在这清河城中,而周围尽为敌军,实在是不敢贪图这斩敌断粮的功劳。”

    “而崔某当下所求,只是与赵统领交个朋友而已。”

    赵恪心中其实有八分不信他这说辞,但对方已经直言至此,他也无法再继续推脱,于是抱拳说道:

    “崔……伯父言重了。”

    “哈哈哈,贤侄何出此言啊?”崔平心情极好,甚至出言提议道:

    “贤侄不如使人先回公主府报平安,也可将功劳定下。否则的话,待宜城侯脱困……素闻贤侄与宜城侯不睦?”

    “理当如此。”

    这崔平远在千里之外,对自己和宜城侯之前的冲突居然也知晓!

    赵恪前世读史书时,一直以为世家都是一帮酒囊饭袋,依附在国家这棵大树上毫无作为。

    如今直面世家之人,才发现他们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多都是如此精明。

    且,他们若是对他人都是如此大方,很难想象大夏建国时便已经存在的他们在朝中有多少赵恪这样的朋友。

    可以预想到,之后崔家会继续帮助赵恪,直到赵恪战死或是身居高位。

    但无论如何,人困马乏的赵恪此时只能认下这份关系。

    “伯父,打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