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故事 希声-第3/4页
一则告诉他活下去,才有像火种一样前仆后继的后来者,积蓄力量,点亮理想,二则也想令他忆及江东的父老乡亲,想到复兴楚国的重任还没有完成,有动力活着。
但令岑音始料未及的是,项羽确从迅猛蔓延的星火中看到了他的故乡和未竟的理想,只是充斥内心的不是卷土重来的希望,而是无颜的羞愧。
再一次凝望远方,在泛滥的乌江水起伏中,一代英豪拔剑自刎,自此天地失色。
这一幕太过戏剧化,岑音双手用力捂住脸,无声地哭了,肩膀轻微颤抖着,有一股巨大的悲伤在顷刻间席卷了她。
之后,每每出去执行任务,岑音都尽量与历史目标人物保持距离,用客观的眼光去打量他们,而不是自己的主观。
好像只有让自己的心硬了,才能让结局显得不那么令人伤悲。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后来,清朝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词人,以婉约著称,她叫李清照。
岑音偶然读到她写的关于楚汉相争的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忆的长卷丝丝缕缕地展开,那些细枝末节都还那么鲜活跳动着,所有情节、情绪都那么深刻,最后又有那么多不甘,包括她试图拯救项羽的火光,霎时间全都涌现出来。
原来,她才是那个杀人于无形的刽子手。
刘邦不过让项羽感到了挫败,况且,顾念昔日情谊,刘邦也答应会留下项羽的性命。
是她,击溃了他的信仰、信念,令他感到绝望。
在生死徘徊的一瞬,是她,用乌江对岸的星星火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懦弱无能。
因为愧对江东父老,所以宁愿死去,也不肯渡过江东啊。
生得伟岸,死得壮烈,这是项羽的选择。
或许已是他保全信仰的最好的结局。
岑音记得自己曾窥视过项羽的内心,她发现项羽一直清楚自己的劣势——太过刚愎自用,也明了刘邦的强处——圆滑变通,只是他坚持着自己的本真,不愿弯曲。
能用拳头解决的,绝对不玩阴谋诡计,能豪夺的,就绝不巧取。
光明磊落如斯,若单纯用正义去评判,恐怕很难计较。
甚至,项羽在心里也称许过刘邦,在这乱世,他那样的才能活得更精彩。
不过项羽永远变不成他那样。
李清照的诗令岑音动容,她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斩盟总部,准备休整一段时间再接新的任务。
人世几遭,她是愈发糊涂了。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真的好难。
一位久经历史的同门看她这样,提点了她几句:“还记得你初入斩盟时,总司为何给你取名作'音'吗?好好想想。”
说罢缓步而去。
岑音在原地思索很久,那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当时,她还只是一个充满英雄崇拜的少女。
总司希界说:“你还小,知道'斩盟'是干什么的吗?我给你取名叫音,记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
正邪只在瞬息,善恶不过一念,对错自在人心。
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我们不管它的辗转,只管它的路径。
自古成王败寇,谁又能说结果不重要呢......”
那天,总司说了很多话,岑音朦朦胧胧地就记了个大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