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故事 希声-第2/4页



    有时候,岑音真的不解,斩盟是否真的有存在的必要?

    路在脚下,终是要一步一步去踏出来的,谁能掌控别人的路,谁又有权规划他人的命途。

    她亲眼看见,刘邦和项羽的权利角逐。

    在私心里,她偏爱那个羞涩、勇武,有时又不乏傲娇倔强、执拗成狂的人中英杰项羽。

    虽然人都说他空有匹夫之勇,但在岑音看来,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像孩子般偏执,想要糖果就一定要得到,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爱憎如此分明,正义与邪恶的标尺又如此明晰。

    当初,刘邦仅仅凭借一介亭长的声威号召成伍,便敢与项羽争夺“关中王”的宝座,照理来说他应毫无胜算,即使有张良、韩信等的辅助,也定难与西楚霸王一较高下。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四处拉拢人心,用奇淫巧技,不惜让项羽军队抵抗秦军主力,自己走小路捷径绕开武力进攻,最后抢先占领了关中。

    项羽营中并非没有军师、能士为他筹谋,早在争夺之前,就有人给项羽看地图,谏言走不费吹灰之力的小路。

    毕竟先得关中者称王,胜负只在结果罢了。

    但项羽思量过后,深深明白他们起义的初衷是亡秦,身为楚国后裔,他与秦国有着血海仇恨,无论如何,秦军定要覆灭,与其让给别路诸侯军,不如亲率军队将秦军杀个片甲不留。

    一来,全了长久以来的心愿,二来,也使称王之举更加顺理成章。

    毕竟,实力威慑才能令人臣服,若只为了那一个小小王位,无所不用其极,实在良心难安。

    正是因为慈悲悯人的性子,他在鸿门宴上错失了刺杀刘邦的绝好时机。

    也正是因为光明磊落的作派,当刘邦面对身为人质的老父亲,从容说出“若烹之,请项王分我一杯羹”的大逆不道的狂放之言时,他选择放回刘邦的父亲和妻儿。

    四面楚歌、乌江决战,几次三番,结果都向项羽证明了他的愚勇。

    刘邦最大的本事是在于他能利用各种资源,使得人心向背。

    当项羽怀疑兄弟、战友兼谋士的韩信时,他能借由张良寻机笼络,许诺以大将军之位就使其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岑音见惯了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可是当目睹乌江河畔,虞姬自刎时还是凄怆难抑。

    作为旁观者和执行官,她亲历了一次次事件,也见证了虞姬和项羽的鹣鲽情深。

    她羡慕虞姬和西楚霸王的感情,也敬重一个贞烈坚韧如斯的率性女子。

    早在项羽不知何时失了常胜将军的名号,节节败退之时,她就曾潜入过组织的档案处,调看这段历史的宿命。

    她看到,项羽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退出历史舞台,殒命乌江,和他最爱的姑娘从此埋骨一处。

    刘邦获胜,建立汉朝,民心归向,四海升平。

    早知是这样,当乌江决战来临,历史步步逼近,她还是想勉力一搏,介入其中,哪怕挽救下英雄的姓命也算是不虚此行。

    她想在最后一刻唤起项羽对生的渴望,她想让他明白,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东山再起,实现抱负。

    可是组织的纪律摆在那里,除了绝对执行上级交代下来的指令,她不能感情用事,太过干涉历史,因为这样很可能使历史再次偏离正轨。

    思前想后,终于,她用术法在江的对岸燃起一团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