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子问策-第2/3页



    张晃恍然大悟,再次俯首,感谢李炎。

    李炎突然叹了口气,“你可知道,仇士良正在这几天,捕杀仙韶院的近侍和宫人。”张晃默然。

    李炎继续说道,“朕看这天书记载,仇士良会在三年后致仕。要是在过去,这三年朕可以等,但有了这天书的指引,朕不想等这三年了。你可有什么法子?”

    张晃为难地说道,“这个,仇士良经营多年,内外朝关系盘根错节,急于求成,恐怕也不好。”李炎像是看穿了张晃的心思一般,笑着说,“你肯定有办法的,有什么顾虑,说好了。”

    张晃挠了挠头,说道,“办法确实有一些,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也不知道贸然改变历史,会不会有无法掌控的意外事件发生。”

    “这个你不用担心,朕会和朝臣讨论,而且凡事但求稳妥,那这个天子也不用做了。”

    “行,那我就姑妄言之,陛下也姑妄听之。在我看来,当今的破局之道,无非是两句话,一个叫韬光养晦,一个叫另起炉灶。”

    “陛下,宰冢杨嗣复遣人来,催促陛下参加大敛。”正说道紧要处,田桥又在门外露出半张脸。看来李炎确实耽误久了,连杨嗣复也要派人来催促。

    “朕与先生正商议要事,你要他再等等。”李炎被打断后,颇为不耐烦地回道。

    田桥面露难色,转到门外也应付杨嗣复的使者。

    “韬光养晦倒不必说,这个另起炉灶怎么解释?”李炎继续问道。

    “如今陛下的问题,是因为只当了两天的皇太弟,在朝中没有自己的班底,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德裕回朝,仇士良致仕,陛下在内外两朝都有了助力,因此才会有日后的会昌中兴。”

    当张晃提到会昌中兴四字时,李炎脸上露出神往之色。

    “但这也不过是在大唐这栋破房子里,修修补补而已。”见李炎在兴头上,但张晃也不得不泼盆冷水。

    “我大唐是栋破房子,这到新鲜。”李炎收起了刚涌起一点得意,坐直了身子,看着张晃。

    张晃知道聊到题眼了,便放慢语速,字斟句酌地说着,“大唐自高祖和太宗开国,到玄宗到达鼎盛,之后经安史之乱,西北失土,外有吐蕃、回鹘与南诏环伺,内则藩镇林立,征伐不休,虽有宪宗中兴之举,但如今的局势,早已无法与贞观与开元年间相比。”

    李炎点点头,赞同道,“河朔三镇,形同独立,河湟故地,也一直在吐蕃之手,我皇兄当政这几年,确实算不得鼎盛。”

    张晃接过话头,“但这问题的关键,既不在于河朔,也不在吐蕃,大唐的心腹大患,实则在这长安城,在这大明宫!”

    李炎挑了挑眉,“这又如何说起?”

    “先说军事,自从德宗经历藩镇之乱后,便决定以宦官典军,并以神策军来威慑藩镇。但是自宪宗之后,神策军就已经**,西北边镇,还有一战之力,但京畿的神策军,已经基本上成为宦官把持朝政的工具了。宦官虽然是家奴,没有造反的野心,但他们同样没有治军的能力。”

    “可是整治神策军,同样困难。我皇兄就因为这事处置不当,受家奴所制。穆宗当年在长安分割神策军,重建神威军,也因为神策军和宦官已为一体,被宰相劝止。”

    “神策军和宦官势力盘根错节,确实不易治理,所以才要另起炉灶,编练新军。”

    李炎听闻他的建议,面上反而是波澜不惊,“这另起炉灶,可就只有编练新军一途?”

    “陛下圣明,其一自然是编练新军,以内制神策军,外削藩镇,其二,则是在太和九年宦官诛杀朝臣,外朝锐气大挫之后,办报纸,兴学校,养士以制衡清流与门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