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端再起-第2/3页
只有侯思止一人却仿佛置身事外,他虽然是公主的属下,却同样和李隆基有着往来,对于他来说,吏部尚书虽然很大,却也很小。
这是个极端贪婪,又极端精明的人,他自信自己能将所有棋子捏在手中,皇帝,太子,公主,大臣,天下苍生,都只是他的棋子而已。
李旦沉吟半晌,看了看仿佛入定的侯思止:“许爱卿,你说一句吧。”他知道侯思止是公主的座上宾,他不愿用,却也不敢不用。
哪知侯思止却一躬身:“圣上,李重福肆虐豫州,微臣无能,未能阻止,臣体上意,顺民心,理当辞职。”说完将乌纱帽一摘,捧在手中。
李旦一愣,不禁回头看了一眼公主和太子,公主脸上现出一抹杀气,李隆基却眉头紧锁。
只听侯思止又道:“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臣不才,亦深知此言,不敢逾越。虽未能制止谯王之乱,然协助朝廷,消除奸凶,代天子巡牧江州,民生富足,钱粮充足,有口皆碑。卑职知与姚尚书政见稍有不同,窃以为尚书之言,固然有理,然以私废公,不敢苟同。”
李隆基倒抽一口凉气,公主得意地喝了一口茶。
姚元崇见他三言两语将自己的话套上了“朋党”的大帽子,他深知再糊涂的皇帝听到这两个字也会心存芥蒂,当下不动声色,问道:“司马在江州,对民生吏治了如指掌,当谯王谋叛,司马如何丝毫不知?”说话时直看着侯思止。
侯思止从容自若:“重福之叛,郑谙,张灵均,王伯义是也,臣处江州,与其不过点头之交,如何知晓?”
姚元崇道:“曾听闻重福叛前,有人进言,劝重福效汉代王之故事,进洛阳,许司马可知?”
侯思止笑道:“大逆不道之言,卑职不忍闻之,姚尚书如此公开,似乎不妥吧?”
李旦听得不耐烦了,他挥手打断,“罢了,朕意已决,卿等股肱之臣,当替朝廷分忧,为黎民解困,不可再兴党争,首鼠两端!”
众臣躬身道:“谨遵钧命!”
李旦又道:“许威治理江州,有目共睹,才思敏捷,处事公允,即行上任吏部尚书之职,不得迁延罔顾!”
侯思止拜倒叩头:“臣谢圣上信用擢升之恩,粉身碎骨,敢不用命!”
李隆基和姚元崇长叹一声,公主脸上露出了笑容。
公主府。
此时太平公主得意非凡,“本宫得许尚书,无忧矣!”
侯思止淡淡一笑:“圣上所惧,大臣结党,功高盖主。自周以来,从来都是心存戒惧,微臣只消表明这一点,那臣哪怕为天下所恶,依然为圣上所喜,元崇纵使天下所喜,亦为圣上所恶。”
公主得意的笑了起来,然而很快又皱了皱眉:“然而,陈玄礼,葛福顺,王毛仲都是他的麾下,兵部尚书又是姚元崇,在军中,他的威望绝非本宫可比,万一太子起兵,如之奈何?”
侯思止笑道:“太子绝不会在此时起兵。李重福暴乱方平,天下思定,他若此时再动刀兵,天必不佑!至于姚元崇,圣上已对他有所忌讳,不足为虑!”
公主缓缓点头。
侯思止压低声音,又续道:“臣所虑者,只一人耳。”
“何人?”
“近闻太子妾杨氏有孕,太子第三世子将诞,此事不可不防。”
“他不已经有了两位世子了吗?”
“许昌郡王(李琮)和真定郡王(李瑛)均是妾所生,然这位却已经被太子妃王氏收为名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