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 寻芳到校园-第3/4页
“怎么会!怎么会!”我有些生气,“我们师范四年,要能谈对象,早就谈了。”
“你们学校不是禁止谈恋爱吗?”石霞比我还记得清。
“禁止是禁止,谁和谁好,大家不都心照不宣。”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好像我也是那其中的一员似的。
不过,我还是无意中点明了一个真理,禁止的是言行,谁能禁止得了心照不宣?
“哼哼,人小鬼大!咱俩也是心照不宣。我放心!”石霞说。
真的,我其实明白来访的同学中、那位家里给准备订亲的同学,是有那么点意思的:若我愿意,他大概真会推掉那位贩麦辫的对象。
可是,我怎么会愿意呢?这和石霞的建议无关,和那位同学条件的优劣也无关。和我对婚姻的认识有关:婚姻,不就是先有爱情,再进行恋爱,最后进入婚姻的吗?而爱情,那是像清风,像朝霞,像星光,像最美的梦境,最迷人的风景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怦然心动……书上、诗里不都这样写的吗?
在那天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一直否认这位同学的想法和试探,这是下意识里对自己的尊严、对完美爱情的维护和向往吧。虽然我长得不怎么样,性情也很一般,也不够聪明伶俐,还不温柔贤淑,与那些年流行的《人生》里的刘巧珍、《渴望》里的刘慧芳等形象相差千八百里,可我还是相信,会有人透过我平凡的外表、透过我不怎么可爱的性格,发现一个心灵高贵、美好纯洁的我,就像《简爱》里的简爱和罗切斯特那样。
“你啥打算?你咋打算的?”他们临走时,在看热闹的学生的包围中,向我提出了这样重大而深刻的问题。我没有回答。在那样的嘈杂的环境中,我即使有答案,也说不出。
记不起这话是他们中的谁问的,只记得他们的神色一样仓皇,一样急切。
这个问题,在他们问我之前,我曾无数回问过自己。我带着这102名学生,要坚持到多久?一年?两年?还是像一般学校一样一直带到毕业?五年之后这102名学生会变成什么样?会一个个成才吗?或者,教到五年级时,只剩下五分之一……长长的五年以后……这样的问题常让我手心发麻、浑身的鸡皮疙瘩久久不散。那是他们问我之前,是在校长还没有跟我换课之前。当我做了五年级班主任之后,教了五年级语文之后,这样的问题从未困扰过我。我只一心想着梳理小学语文知识,想着他们可能缺漏的知识点;想着怎样让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会写各种作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顺便补充一句,景校长没从学区要来师范生,一些挤进凤仪学区的师范生,宁肯挤在中心小学无所事事,也不肯到王岔这样的离县城远的学校来教学生。景校长要来的是一名五十来岁的男老师,是六十年代的秦云师范生,他们那个年代的师范生,都是从高中考入的,有的还是先结婚后考学,先成家后立业,因此不管就学时的年龄还是工作时的状态,都相对老成持重。这位老老师就是这样,他最初毕业后分配到市里,后因为家在农村,要求调回县里。再后来,终于调回村里,好一边教书一边照顾他八十多岁的父亲。关于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教师的事,以后有机会的话详细写写,那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老师。
“你啥打算?你咋打算的?”三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他们的问话,我还明白了一件事,他们问我的时候,他们自己心里已经有了打算。两年后,吹笛子的那位同学考取了西安音乐学院,据说刚开始是在职进修,也就是带工资,按规定毕业后要回到县里,会从小学调入中学,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可他没回来。他毕业后去了更远的BJ,我前几天还在网络上看到过他的消息,得了什么音乐大奖。等他锦衣归来,多半会召集同学聚会的吧,我等着那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