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第3/6页



    

        然而,早在汉明帝之前,中国本土的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轮回理念。中华先人在漫长的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人的元神不会消亡,生命不仅有他的来源,也有他的去向。

    

        在古时候的许多典籍里面均记载着,上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帝见鲧生性狠戾,又屡次违背帝命,于是命祝融在羽山殛死鲧。鲧死后化为黄熊,跳进羽山旁的深渊,据记载,夏、商、周三代都会举行郊祭来祭祀他。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郑国大夫姬良霄主政时,遭到上大夫子皙攻打。伯有出逃后,又被郑卿驷带所杀。伯有死后变成厉鬼,向子皙、驷带索命讨债,闹得郑国人惊恐不安。后来,贤德的子产于是立了伯有的儿子良止与公孙泄做大夫,安抚伯有的灵魂,事情才得以停止。有人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就不会做厉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认为,人死后不仅灵魂不灭,还有归宿。

    

        春秋时,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进行友好访问。齐襄公却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指责襄公。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杀了桓公。在鲁国的压力下,襄公处死了彭生。史载彭生死后化成一只大豕。在襄公打猎时,大豕像人一样站起来嘶嚎,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当晚襄公就被人谋杀而死。

    

        西汉时期,吕后也就是吕雉,用鸩酒毒杀了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如意死后化为犬,咬伤吕后的腋下,向她索命。吕后后来受伤难愈,不久病亡。

    

        这些史实均载于正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有生命轮回的概念和现象,历代史官对轮回都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否则,就不会将这些史实载入史册了。

    

        当父母听我一口气说出这些历史事件后,都有些吃惊,老妈疑惑的道:“这些东西你都是从哪听来的?怎么以前我和你爸都没有接触过呢?现在你们在学校就学这些东西吗?你现在说的这些历史事件是真是假我不管,有没有我们知道的人或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一听一拍自己的脑袋,想起了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向他们说道:“有啊,历史上有名的书籍《尚书》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你们都知道吧,他老人家就说过轮回的事情。”

    

        孔子于《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的“精气”指投生后受孕,“游魂”则指元神投胎之前的情况。孔子已经认识到鬼神的“情状”,虽没有明确提出“轮回”的说法,但对生命有轮回,有不同的情状,是持肯定态度。

    

        周武王伐纣的第二年,得了一场重病。他的弟弟周公旦甘愿代替武王受死,于是特意写了一篇祝辞,向已经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亲周文王祝祷,说自己有才能,多技艺,有仁孝能顺从祖辈父辈的意愿,还能够侍奉鬼神。

    

        从这段记载来看,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受死,死后去侍奉祖先之灵。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认为,肉身消亡,精神不会随之消散,所以周公“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已在天矣”。

    

        从《尚书》记载看,周朝时人们认为精神是存在的,灵魂是不灭的,不会随着**的腐坏而消散。通过周公旦的祝祷看,祖先灵魂不仅不灭,而且精神还在天上,还能接受子孙的奉祀。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主持祭祀时,存在于另外空间的生灵或神明是会感知的。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这句是说尧让舜主持祭祀,百神都会来享用,接受他的祀奉。先民已经认识到,人神道隔,通过祭祀的方式,人能维系与另外空间生命的联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