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行宫落成



  第270章 行宫落成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初一,房玄龄等人尚在途中,崔澈跟随杨坚的车驾却已经先一步回到了大兴。

  此次东巡,杨坚又一次见识了关东的富庶,在车驾驶入潼关以后,于二月二十七日,下诏收缴天下兵器,民间敢有私铸兵器之人,将会治以重罪。

  曾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秦始皇对此直呼内行。

  只是杨坚并没有铸金人,那是人家尔朱荣喜欢干的事情,并且杨坚还开了一个小口子:关中与边疆地区不在收缴之列。

  边民需要抵御外敌,防备劫掠,必须得是武德充沛,自然不能收缴他们的兵器。

  而为关中破例,却惹得关东、江南百姓满腹怨言。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没错,隋朝承袭北周,吞并天下的过程中,关中百姓出了大力。

  杨坚以关中为重,这是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这般直白的表现出对关东、江南之人的不信任,谁又能咽得下这口气。

  关中过去辉煌,可现在是个什么境况,三天两头闹旱灾,当皇帝的都得带着文武百官时不时就要跑去关东避饥荒。

  如今供养这大隋繁盛的,是关东、江南的百姓,是他们在为这个朝廷输血。

  杨坚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凉了众人之心。

  此诏颁行天下以后,如赵穆、王当万、董敬、房彦谦等人,更是坚定了辅佐崔澈成就大业的想法。

  堂堂丈夫,岂能屈当二等公民,这大隋,只是关中人的大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三月初三,崔澈往民部任职的前一日,房玄龄带着众人终于抵达了大兴。

  崔澈在向崔昭容拜礼后,置其余家眷于不顾,当众牵着房玄龄的手,与他言谈甚欢。

  房玄龄将窦建德唤来身边,向崔澈介绍道:

  “这位是东阳人窦建德,此前来安平投奔明公,房某自作主张将他带来了大兴。”

  然而崔澈远比房玄龄更了解窦建德。

  俗语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实际上,成王败寇才是现实。

  窦建德因义气得以成事,也因义气而败亡,但无可否认,抛开军事才能不谈,窦建德确实是个做大事的人。

  大街上人多眼杂,崔澈只是与窦建德微微颔首,寒暄了几句,勉励他用心做事,将来自有前程。

  进得燕国府,崔澈与房玄龄来到他们平日里议事的偏僻厢房。

  房玄龄愤慨道:

  “天子富有四海,为万民君父,怎能存有偏颇之心,将关东之人视作贼寇来防备!”

  在来大兴的路上,房玄龄不仅耳闻了收缴兵器的诏令,甚至还亲身体验了一回。

  途经潼关的时候,他随身携带的佩剑都被人给收罗走了,也难怪没有了旁人,房玄龄就迫不及待与崔澈倾诉。

  他介意的并非是一柄佩剑,而是这份屈辱。….

    崔澈沏了一碗茶,递向房玄龄,劝说道道:

  “喝杯茶,先消消气。”

  等房玄龄接过茶杯,崔澈这才笑道:

  “一纸诏令,固然能尽收天下兵器,但失去的可是万民之心。”

  听得这话,房玄龄转怒为喜。

  其实以他的才智,又怎么想不到这一层,房玄龄之所以向崔澈抱怨,无非是想借此表现出自己对杨坚的不满,以及要跟随崔澈创业的决心。

  当天夜里,崔澈在为明日前往民部当差做着准备,宫里却有宦官前来知会,原来是仁寿宫耗时三年,终于落成。

  宦官为杨坚传话,让崔澈不急于往民部任职,先去岐州查验。

  崔澈应下使命,他悄无声息的将一个钱袋递给了宦官,宦官眉开眼笑,又提醒道:

  “燕公此次是与齐公(高颎)同行,还望早做准备。”

  崔澈谢过宦官的好意,将他礼送出府,随即又将房玄龄唤来,一同来到厢房的还有刚刚安置下来的窦建德。

  “圣人命我往岐州一行,视察仁寿宫,家里的事情,就全都交给玄龄你来处置,等我回来大兴,再向朝廷举荐,为玄龄谋求官职。”

  崔澈承诺道。

  房玄龄欣然应诺,三年都能等,莫非这十天半月就熬不过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