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刘焯师徒-第2/2页



  而孔颖达八岁就学,凭他的悟性,以及这么些年的刻苦,学识更在崔澈之上。

  今日所问,都是崔澈昨日临时抱佛脚,翻了一天的经义才找出来的问题。

  只是依旧没有难住孔颖达,其回答出人意表,却又发人深思。

  崔澈对此大为惊叹,与刘焯赞道:

  “此子日后必为一代儒宗!”

  学生得了如此美誉,刘焯同样脸上有光,哪知崔澈话锋一转,对孔颖达道:

  “冲远(孔颖达)有如此才学,可愿受崔某征辟,为总管府录事参军。”

  自从房彦谦升任司录,录事参军一职便空缺待补。

  孔颖达一心向学,本不欲过早出仕,但又担心当众拒绝,拂了崔澈的颜面,正犹豫的时候,却见崔澈笑道:

  “崔某冒昧相邀,唯爱才而已,冲远无需为难,但他日学成,还望莫要推辞。”

  孔颖达闻言长舒一口气,心中也为崔澈的体贴而感动。

  “学生谢崔公爱护。”

  随即刘焯又为崔澈引见了其余学生,其中,就包括了盖文达、盖文懿。

  只是让崔澈失望的是盖文达如今才八岁,同族兄弟盖文懿与他年纪相仿,短时间内是派不上用场。

  但崔澈看得开,就当是长期投资。

  刘焯定居在蓟县以后,前来拜师的幽州士族子弟络绎不绝。

  人品与才学是两码事,况且刘焯也是明码标价,只要你送礼给钱,他就认真教授,童叟无欺,也不能因此将他完全否定。

  在等候各县选送士人,以及各镇派遣勇士之余,崔澈时常往学府串门,与刘焯门下弟子交流学问。

  虽然用心不纯,但也确实增进了学识,只是更多时候还是在习练骑射与马槊。

  未来注定是个乱世,在乱世中,武艺决不能荒废,崔澈也开始钻研起了兵法,至于政务,一如在青州时,繁琐之事尽数交给了长史李纲。

  (本章完).

  采莲的何田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