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刘焯师徒



  第141章 刘焯师徒

  当夜,崔澈在酒宴后,带了一身酒气回到官舍。

  他并未急着回屋歇息,而是命赵文、王德等亲随看守厢房,唤来赵穆与王当万二人。

  “二位先生请坐。”

  崔澈笑着招呼二人入座,全然不似白天时,冷着一张脸。

  “今夜劳烦二位先生前来,是有一事相托。”

  “主公恩养我等,穆与当万自该为主效力,但请主公直言,我二人绝不推辞。”

  赵穆肃然道。

  王当万亦出言附和,他是个武人,嘴皮子没有赵穆利索。

  崔澈挽着袖子为二人沏了茶,将茶壶放下,这才缓缓道:

  “不知二位先生与突厥是否还有联系?”

  赵穆与王当万闻言讶然。

  自从东突厥在摄图的率领下内附隋朝,放弃大片土地,迁居于白道川,与其说是东西突厥,或许将二者称为南北突厥更符合实际情况。

  曾在恒州(山西大同)任职长史、司马,又随高绍义在突厥生活三年的赵穆、王当万,在被崔澈召见后,便消失了踪影。

  崔澈府中少了两名宾客,并没有引起旁人注意,有人走,便有人来。

  而且一来就是一大群。

  崔澈七岁时,为求扬名,曾往近春园参与一场文会,期间有两位大儒被邀为宾客,即刘焯与刘炫。

  那刘炫当年还手下了崔澈一笔钱财,配合他演了一场戏。

  不过被崔澈请来蓟城的并非是刘炫,而是与他并称二刘的好友刘焯。

  刘焯与刘炫贪财不假,但确实有真才实学,开皇初年(581年)刘焯受冀州刺史赵炬征辟,拜为员外参军,后被举荐入朝,参与编修国史及天文律历。

  去年,也就是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被运至大兴,因文字多有磨损,难以辨认,朝廷召群儒考证。

  刘焯舌战群儒,凭真知灼见,压服众人,却也遭了忌恨,被人诽谤,落得罢官的下场。

  仕途失意,刘焯回到冀州老家,广收门徒,以教授为务。

  崔澈抵达河北时,就派遣亲随持信拜访,言辞恳切的邀请刘焯来蓟县授课,并赠上十万钱作为盘缠。

  也不知是被崔澈的诚意打动,还是被他的财力打动,总之刘焯应邀北上,还带来了他的一群学生。

  其中就有名列天策府十八学士的孔颖达、盖文达。

  以及与盖文达同宗,并称为二盖的盖文懿。

  将刘焯接来了蓟城,崔澈笑道:

  “近春园一别,十一载未见,刘公别来无恙。”

  刘焯望见崔澈,心头涌上百般滋味,当年咏鹅的七岁稚子,任他们评头论足,如今却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

  哪怕早知道此子不凡,却也没想到他能这么快发迹。

  再对比自己,四十有四,满腹学识,却还是一事无成,不由悲从中来。

  压抑住心中的沮丧,刘焯感慨道:….

    “刘某垂垂老矣,不比当年,倒是崔总管年纪轻轻,却已是国之干臣,无愧光伯(刘炫)才情天授之誉。”

  崔澈笑容更盛:

  “不曾想刘公还记得当年之事,快,随我进府。”

  崔澈将刘焯一行人迎入府邸,期间视线扫过跟随刘焯前来的二十余名学生,却不清楚孔颖达、盖文达、盖文懿是哪三人。

  府邸是崔澈特意为刘焯购置,让他安心在此教书育人。

  进了府,才入座,崔澈便请刘焯为自己引见随他求学的一众少年。

  最先为崔澈介绍的便是冀州衡水人孔颖达。

  崔澈打量着眼前十四岁的少年,问道:

  “你便是孔子三十二代孙,冀州孔颖达!我听闻你悟性特佳,能日诵千余言,可有其事?”

  孔颖达大为讶异,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声是怎么被崔澈知晓,却也没有飘飘然,反而是言语谦卑道:

  “区区贱名,不想竟入崔公之耳,雕虫小技,怎及崔公当年得圣人口述二十三事,无一错漏。”

  这还是崔澈在丞相府任记室参军时的事情了,此时被孔颖达提起,心中也不由一阵得意。

  他当场便提出要考校孔颖达的才学,孔颖达自然不会推辞。

  崔澈记性虽好,却急于事功,虽然授业于大儒徐文远,可十一岁便辞学出仕,肚里是有点墨水,却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