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堪舆盗命-第7/10页



    大相士,相士中的佼佼者,一般相貌堂堂,穿着讲究,口齿伶俐,气宇非凡。他们除懂得相术外,还善于察言观色,能捕捉顾客传来的多种信息,进行精准的判断。他们自称星相家、预言家,常在繁华的地段设馆,或长期租住旅馆、饭店来营业。

    随着相术的发展,在汉代出现了“相工”这一专业名称。相工,就是以相为工作的人。后代也有因袭这一称谓的,如《梁书》云:“吕憎珍儿时从师,有相工历观诸生,指珍谓博士曰:此生有奇声,封侯相也。”

    汉代相命之风盛行,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皆好此道。皇帝选宫女、贵人、皇后,都要合乎相法才行。民间的一些读书人,也奉相术为尊。如《孔雀东南飞》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为劝母亲不要休掉妻子刘氏,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理由,那就“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随着相术的不断发展,其种类日渐变多变细,并逐渐扩展为相骨、相面、相身、相手足、相形神、相气色、相声行言谈、相痣等。另外,汉代在相术发展的基础上,星命之术也开始流行。星命之士往往用所谓的“星位”来预测人的名禄。

    算“八字”——高人名士不能免俗

    唐代相命之风大盛,求签卜卦、问相算命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社会安定,百姓希望生活富足,读书人渴望求取功名,商人希望生意兴隆。一些算命先生便抓住人们对命运的关切心理大显身手,唐代人看相算命的主要内容是科举、仕途、财富等几个方面。

    唐人信命,几乎到了每事必问的程度,算命的方法也多起来了,时辰与星相算命术也日益丰富,“八字”算命术在唐代基本形成。算“八字”,即求算者先自报出生年、月、日、时辰和性别,然后由算命先生根据所报的生辰按年上起月、月上起日的方法,用天干地支排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之类的八个字。

    算“八字”起源于星命学,依五行生克关系推算吉凶。传说它出自战国的鬼谷子,汉代以后有不少名人也精于此术,如汉时的董仲舒、东方朔,三国时的管辂,晋朝的郭璞等。

    有哪些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主要有三种:开算命铺子或摆摊的,摊上放着笔、墨、纸、砚及几本破旧的命书,挂一块“小诸葛”“亚伯温”“赛神仙”“半仙”之类的招牌,外加一个服务价目表;手拿三块木片或竹片,边走边敲,口里喊着“算年灾月降,算富贵贫贱”的;手提一把胡琴,拉着“豆香红豆腐”等调门,招徕顾客。

    不过,一般认为,“八字”是唐代李虚中以五星、七政改制而成。李虚中,唐代进士,唐宪宗元和年间为殿中侍御史,唐代大文豪韩愈曾为他作墓志铭。传说,唐人李泌出游时得到了管辂的命书《天阳诀》,又搜得一行法师的命书《铜钹要旨》,以此来占人吉凶,后来他将此术传给了李虚中。李虚中推命,以年、月、日三柱为准,命学由此一变。

    五代道士陈希夷和徐子平,又将此术发展为“子平术”。到了宋代,算“八字”之术更为精善,宋孝宗淳熙年间的术士冲虚子精于此术,名重一时。据说,后世所传的主要命相学著作《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出于此人之手。

    算“八字”的兴起,打破了相术独霸天下的局面。它由相术的附庸上升到与相术平起平坐,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对它十分痴迷。为适应算命热的需要,宋朝京都之内还出现了标之以“看命司”的肆铺,甚至出现了问卜之人“问者盈门,弥日方得”的壮观景象。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说:“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著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宰相王安石,则曾经两度请僧人算命,以决定自己仕途上的去留。可见,在算命这一问题上,高人名士也常常不能免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