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4/15页
首先,经商之人要对顾客谦恭和气,服务周到,才能赢得主顾,生意兴隆,这是千百年来商人经商的经验之谈。
其次,无论能否成交,都应和颜悦色地对待顾客。一旦成交,不论买卖数额多少,顾客临走时,卖方都要向顾客表示感谢,不能有丝毫苟且。正如《清稗类钞》中说的“无论买卖者出钱购物之多寡,皆为我获利之源,衣食之本,故虽一钱之贸易,亦不可不谢也”。
再次,商品要统一划价,公平买卖,无论贤愚老幼,一视同仁,决不欺骗或欺辱。
最后,商人偏爱吉利数字,希望能借它平安、顺利、发财。经商出门,多选带“八”的日子,顺应“要得发,不离八”的吉言。此外双数和“六”也被视为吉祥的数字,俗语云“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在一些地方的农贸集市上,议牛、羊、猪、狗价格时,忌说整数,否则买回去的牲口也难养。“四”在很多地方被视为凶数,因为发音与“死”相近。
上述禁忌,大都是旧社会的迷信陋习,如今多已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不复存在了。
夹缝求生——招商引资与重农抑商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只有极少数时期,商业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尽管如此,商业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上古时期,先王们大都鼓励发展商业。传说,神农氏曾亲自主持过市场交易,而黄帝时期则“市不预贾”,就是说不干预商品交换,这无疑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西周时期,商业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在鼓励经商的政策下,商人们的实力空前膨胀,甚至也敢于与国君分庭抗礼。如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其中的国人就有不少是国都周围的商人。到了春秋时期,齐鲁、吴越等地以及郑国的商业都很兴盛。
最早的招商引资政策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重建都邑,遂下令说,商旅日能来三室的,其中一家的生活所需由国家提供。这算得上是最早的成文招商引资政策了。
不过,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却沉重打击了商业。农业被认为是富国强兵的源泉,而商业所带来的生活日用品的流通,会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过,统治者也需要实力雄厚的富商巨贾在经济上的支持,这给商业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两汉时期,商业尽管受到了抑制,仍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市,如长安、洛阳、HD、临淄、寿春、合肥等。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用品需求量大,商人专卖丝织品、漆器、金银制品、土特产品、皮革、木材、鱼盐等货物,异常繁忙。
隋唐实行开明的商业政策,并打击了欺行霸市的行为,规范了市场秩序。当时,城市商业更为兴旺,长安有东西市,洛阳有南市,甚至于中小县,如临淄、禹城、临安、奉化等也有市。官吏们在征收赋税的当口,低价收购,高价抛出,一夜之间就可以谋取暴利。
宋元时期,政府肆无忌惮地剥夺商人的利润,并对许多商品实行政府专营。不过,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却空前繁荣。商人们通过泉州、广州等大港口,把大批纺织品、陶瓷、茶叶等,运到越南、柬埔寨、印度,又把象牙、珍珠、香料、翡翠、玛瑙等物品大量运回国内。
明清时期,抑商政策发展到了顶峰。在明朝,商人若想经营某种商品,必须向政府申请应募,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被获准经营。清朝在全国各地设置厘卡,对各种流通货物收取厘金,以此来盘剥商人。不过,明清的城市商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