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13/15页





    学员必须严格遵守班训班规,不得违犯。如富连成班的班训为“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技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全在年轻”。这个科班还规定了“四要”和“四戒”。四要,一要养身体,二要遵教训,三要学技艺,四要保名誉;四戒,一戒抛弃光阴,二戒贪图小利,三戒烟酒赌博,四戒乱交朋友。

    可以说,科班对学员的严格管束和训练有些野蛮,学员练功时稍有疏忽或品行举止上稍不检点,就会遭到责罚和打骂。不过,我们认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提倡的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艺精神。

    梨园瓦肆——学艺与演出的地方

    唐宋以前戏班演出时一般都在宫廷或者贵族的家中,而没有专门的戏馆。唐宋以来随着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向民间发展,于是出现了戏场、乐棚、勾栏、瓦肆等专门的戏馆。

    唐朝的“梨园”,其功能主要是训练、调教器乐演奏、歌舞表演人员。在梨园中的受训人员称为梨园子弟,他们演奏技艺很高,有时还能得到唐玄宗的亲自指点,人称“皇帝梨园子弟”。梨园行在唐代的全面兴起,使得这一时期的歌舞艺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技艺水平也相当高。李龟年、许合子的歌唱,裴兴奴、贺怀智的琵琶,张野狐的箜篌等,都为时人所称道。

    “梨园行”的由来

    今天人们把戏曲界称为“梨园行”。实际上,梨园先前只不过是唐朝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木园。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后经唐玄宗的大力倡导,梨园成为专供优伶艺人演习歌舞戏曲的场所。后人逐渐把这一行称为梨园行。

    唐代还创设“教坊”,管理官方优伶。“教坊”有内、外之分,内教坊在宫廷,外教坊分布在长安和洛阳,均由宫廷直接管辖。教坊与梨园的性质相近,但所从事的表演门类要比梨园宽泛得多,除了音乐之外,更以当时流行的各民族歌舞戏为主体,艺人以女性居多。教坊是中国古代延续最久的官方优伶机构。

    唐代民间的戏场、歌场、乐棚等演出场所虽然比较固定,但就其设施的配置等方面而言还只能算是戏馆的雏形,而宋代的勾栏、瓦肆则可以称为成熟的戏馆。

    宋代时,在一些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出现了许多商品交易集市——瓦市。瓦市里面有许多用栏杆围起来的,专供民间艺人演出的场所——勾栏。北宋都城汴京的几个瓦市里,就有勾栏50多座,有的能容纳观众数千人,那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勾栏是宋代的民间游乐场,其中的演出项目令人眼花缭乱:杂剧、杂技、讲史、说书、傀儡戏、影戏、鼓子词、诸宫调、舞旋、舞剑、嘌唱、唱赚、武术,林林总总,热闹非凡。瓦市融合了民间的各路艺术,也集中了城市中的各色人等,使伶人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船上戏苑

    古代的戏馆中最富有特色的当属苏州的船上戏苑。优伶们在船头上演戏,船中作为戏房,容纳看戏的观众,船尾有时还备有一些酒菜。如果戏演得不好,岸上的人就会朝船上抛掷石块,优伶们必须停戏;反之,如果戏演得太好,船舱中的观众越聚越多,优伶们害怕船沉,又得罢演。

    宋代的官方优伶包括宫廷和官府两种,宫廷的优伶隶属于教坊和禁军,他们的职责是从事宫廷仪式、祭祀活动、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和宫中的娱乐。而官府优伶称为“衙前乐”,是中央或地方官府用来娱乐和享乐的工具。

    勾栏、瓦肆等固定的戏馆自唐宋出现以来,大大地方便了底层民众看戏和娱乐,也给了艺人们展示才艺、锻炼队伍的机会,为我国古代曲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最终演变为现代剧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