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4/9页
张宜泉是曹雪芹的好友,也是一位教书先生。他身世可伤,家庭多故,嗜吟好饮,不肖不材,坎坷穷愁,孤独愤激,看其性情,也是傲骨壮怀,诙谐放达,而不为世所容。
他13岁丧父,才得成人,又遭丧母之痛;兄嫂不容,逼迫分居。因毫无赡养,不得已觅馆课童以自活。他是“家门不幸,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在塾馆里虚度半生,而诗文却写得很好。
他曾写道:午床簟展小堂空,柴米只争终日贵。妓楼鲜润榴裙雨,隆煞先秋蝉噪急。积闷难消睡课中,人家益较去年穷。僧寺清凉蒲笠风,一声声出碧梧东。这首诗多多少少地反映出了一个乡村学究的生活状况和伤时愤世之情。
私塾先生中有些是屡试不中的老秀才,他们满腹经纶,只是考运不佳,只好退而教塾;还有一些是落魄文人、迂儒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暂时的,权作过渡之计。
例如,《水浒传》中的吴用,以私塾先生的身份作掩护,暗中干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大事。如遇到江湖要事,课也不上了。书中第十四回说,吴用为了和阮氏兄弟商议劫取十万生辰纲之事,“挂了铜链在书房里,吩咐主人家道:‘学生来时,说道先生今日有干,权放一日假。’上书斋门,将锁锁了,同晁盖、刘唐到晁家庄上。”
又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周游各地,“在旅店偶感风寒,愈后又因盘费不继,正欲得一个居停之所,以为息肩之地。偶遇两个旧友,认得新盐政,知他正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递将雨村荐进衙门去”。贾雨村得以结识贾府,以此为跳板,又去升官发财了。
清贫生活——待遇不高但较为稳定
私塾先生的待遇不高,但还是相当稳定的。学生随师学习,要付一定费用,并要向老师送礼物,这种礼物古人叫“束脩”。春秋时,孔夫子教学生读书,就收取学生的束脩,他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这在那个时代已是相当不错了。
清代“清节堂”堂规中有一条说:“本堂门外设立学堂,延请名师训教孀妇之子读书明理,每岁束脩足钱二十四千,按月致送;开馆贽敬一两,三节节敬每节钱一千文;塾师家有正事,送份四钱。定于每岁正月十六开馆,十二月二十日放馆。”
清代还有一条关于塾师待遇的资料。尹绾在城南开了一家私塾馆教授生徒。由于该馆地段好,靠近闹市,而且尹绾颇懂教育之法,来学习的人很多,学业多有所成。他的收费标准是,每个本乡学童从读一年,“岁奉钱四百或八百至千钱,则已丰”。
上述两条材料中,私塾先生的收入相当,一个是在族馆中教读,一次性收薪金二十四千;一个是在自己家中开馆,每人平均八百,收二三十人,也将近二十千。
萝卜、罗布、锣钹
古时候,有个小气的东家,请家教先生吃饭每次都吃萝卜,先生很不高兴。一次,东家请先生便酌,欲考学生功课。先生预先关照小孩:若父亲要你对对子,你看我的筷子,我筷中夹什么菜,你就对什么。吃饭时,父亲讲“枝桃”,学生见先生筷子正夹着萝卜,便对“萝卜”。父亲说:“不佳,但过得去。”又说:“绸缎。”学生仍对“萝卜”。父亲不悦地说:“绸缎如何对萝卜?”先生帮学生辩解道:“萝是丝罗之罗,卜是布匹之布,有何不可?”父亲无奈,又出对子说“钟楼”,学生又对“萝卜”。父亲摇头,先生又为之辩解:“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有何不可?”东家又出二字“岳飞”,学生又对“萝卜”。东家大怒,责问先生:“你为何一直用萝卜教学和对对子?”先生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容易请客,又叫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也是萝卜,肚内装的也是萝卜,我怎么能不教你孩子萝卜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