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3/9页





    书画家谢稚柳的启蒙先生是一位晚清进士,也是江南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他开塾讲课,收有几十个年龄不一的学生。谢稚柳回忆说:“他对我们作文的要求极严格,每隔一周,就给我们列出一串题目,其中有诗题,有文题,还有赋题;倘如谁作文马虎,他是绝不会轻易放过的,马上把你叫进书房谈话。所以,每次做作文,我们是不大敢敷衍的。”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不过值得感谢的事也是有的,例如老师教我作文要先读《论说文范》。尽管开头是‘呜呼’,结尾又是‘呜呼’,课文自身对我缺乏魅力;但作文要讲究点逻辑,这一点对我现在还有益处。”

    识字写字——私塾教育的启蒙活动

    私塾的教育方法是采取个别教学,学习年限没有定规。私塾用的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一般来说,启蒙的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中等程度的学习《千字文》《唐诗三百首》,高级程度的学习“四书五经”。

    私塾教育从识字开始,教本多是《千字文》《百家姓》等。据说,汉武帝时,才子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文中没有一个重复字。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颇有文采,大笔一挥写成《急就篇》。后来,这两篇文章,也被当做天下儿童村塾的识字课本。

    我国历代都重视识字教育。南北朝以前,学童人人诵读《急就篇》;齐、梁以后,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写的《千字文》大盛,村塾中开始齐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此”与“斯”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一巷口,看见墙上写着“此路不通”四个字。他问在旁玩耍的几个孩子是否认得,一个孩子答道:“我刚读完《论语》,只认得下面三个字,第一个字《论语》中没有,所以不认得。”乾隆不信《论语》中没有“此”字,后来一查,果然没有,原来《论语》里在该用“此”字的地方,都用“斯”字代替。

    宋代又推出了《百家姓》,比《千字文》更普及,时人称为“村书”。那么,《百家姓》第一句,为什么说“赵钱孙李”呢?有这样一种说法,“市井所印《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俶)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钱镠)而下后妃”。

    塾师教字时,先把常用的字用正楷写在一寸见方的厚纸上,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等认识两三百个基本字以后,才开始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识字课本。这几本书读完以后,再读些四言杂字、五言杂字、六言杂字。认字以后,还要会写字,学生一早到塾里,先练习写毛笔字,从“描红”到“眺格”,认认真真地练,直到能写出一手好字。

    但是,由于教育方法太死板,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进私塾,花几年时间,有时甚至都练不好识字、写字这两个基本功。

    落魄文人——私塾先生的主要来源

    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小的私塾,以及规模大、学生多的郡学乡校,都不许官员来专职教书,偶尔来教是可以的。同时,名声很大,即便授徒千余人的教书人,一般也不能当官。

    例如,汉代的孔光,很有学识,但他担任尚书,因而不能出来当教授。后来他当了客卿,便可以为门下诸生讲问析疑了。另外,汉代的列侯,居家的可以以教书为业;一些继承爵位但无官职的,也可以居家教授。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一官半职的人,谁又愿意去当私塾先生呢?一般只有那些落魄学子、穷酸秀才,为了养家糊口,才不得不靠教书挣点微薄的薪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