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其实都不用看-第7/9页
    
    张角巧遇南华老仙,得蒙传授《太平要术》。后来,张角开始在各地传道,其所建教团为太平道。张角便遣弟子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并暗中宣传《太平经》中反对剥削敛财的主张,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十几年间部众发展到几十万。
    张角入道
    《三国演义》中写道:“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
    张角“周遍天下,置三十六方,各有所主”,即把所有信众按军事形式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每方各设渠帅总领其事,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组织各“方”教徒,秘密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决定在各地同时起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张角提前行动,起义军头戴黄巾,一时“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然而,这次起义由于起事仓促、准备不足等,进展并不顺利。后来,张角病死在军中。不久,他的弟弟张梁、张宝也都战死。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黄巾军迅速瓦解。
    起义失败之后,太平道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于五斗米道。
    这次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道教组织“太平道”发起的,标志着道教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起义,意义重大。
    分分合合——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
    道教产生后不久,就分裂出众多派别,它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且,道教教派的发展演化与社会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教派别。
    东汉末年,最重要的道教组织是符录派。符录派又分两支,即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后来,太平道并入五斗米道。之后,五斗米道又分化为“天师道”和“正一道”。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大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道派是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天师道在上层社会的势力较大;上清派是新兴道派,以南岳魏华存为第一代尊师;灵宝派兴起于江南一带,得名于《灵宝经》;楼观派活跃于西北地区楼观一带。
    东晋的葛洪是官方道教理论和仪式的奠基人,其葛氏道在道教中有着特殊地位。葛洪热衷于炼丹秘术,一直过着“神仙丹鼎”的炼丹生活,其著作《抱朴子》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他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
    魏华存
    魏华存,东晋女道士,从小喜欢钻研老庄之学。后沉湎于神仙之道,经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等益气之药,练习吐纳,摄生致静。传说,她得仙人传授《上清经》《黄庭经》,隐居在南岳衡山精修,年过八旬,肤如凝脂,颜如少妇,最后化形飞升。
    北魏的寇谦之创立“新天师道”,极力取消原始道教的政治性、组织性,积极维护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教规教仪,努力将道教纳入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轨道。从他开始,道教才正式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开创了茅山宗。他自幼聪明异常,10岁时就有志于养生之道。后来,他归隐茅山,佛道双修,在道观中设佛道二堂,隔日朝礼。后来,茅山逐渐成了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晚年显赫一时,梁高祖太子曾随陶弘景学道,齐梁间侯王公卿从陶弘景授业者达数百人,人称“山中宰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