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又臭又长,其实都不用看-第5/9页
道教法脉——从炼外丹到修内丹
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
当时,河北人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为民治病,并分派弟子分赴各地布道。十余年间,其门下信徒达到数十万。184年,张角领导了著名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大大推动了太平道在民间的传播。后来,起义虽遭镇压而失败,大批信徒被残杀,但太平道却流传了下来。
沛国的张陵(又称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并将其广泛传播。他的孙子张鲁后来占据汉中,以五斗米道为基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一方数十年。后来,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道开始在中原贵族中得到传播。
上述两种原始道教,都曾参与政治斗争,统治阶级对它们很不放心,于是就有一些贵族宗教家开始改造原始道教。
东晋的葛洪主张通过炼制、服食金丹成仙,并整理道教神学,写成了《抱朴子·内篇》。稍后的陆修静融合五斗米道教义与葛洪的学说,初步统一了原始道教与贵族道教的教理、科仪。陶弘景则继承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并组建了一个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的完整的道教神仙体系。
唐朝帝王与道教的太上老君李耳同姓,奉其为祖神、族神,极力推动道教的发展。唐朝的著名道士,有司马承祯、吴筠等。唐末五代以来,内丹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有吕洞宾、陈抟、施肩吾等。北宋的张伯端著有《悟真篇》,被奉紫阳派的教祖。
三山合一
历代张天师统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称为“三山合一”。明朝,太祖朱元璋敕命天师“永掌天下道教事”,立“万法宗坛”,乃“万法归宗”之义。从此,“正一天师道”便是包含了符箓诸派的统一的道教组织。
北宋的真宗、徽宗皇帝特别崇信道教,大大推动了道教的传播。南宋朝廷不太崇信道教,甚至还向道士征收免丁钱,但龙虎山历代天师仍被朝廷召见,在宫中设醮。当时,金朝统治区的王重阳主张性命双修,创立了全真教和出家制度。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尊崇,全真教达到极盛。元代,在江南有许多知识分子信奉道教,宣扬三教同源,逐渐向理学靠拢。后来,紫阳派融入全真教,成为全真教南宗;原全真教则被称为北宗。符箓诸派则合为正一教。
明清时期,统治者严格限制道教活动,道教在教理教义上逐渐失去创造性,走向了衰落。唯有明朝武当山真武崇拜曾盛极一时,清朝道教的主要活动则在民间。
近代,道教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在几大宗教中势力最弱、政治影响最小。道教组织松散,许多道士文化水平低,缺乏宗教知识,但道士陈撄宁、易心莹等,仍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延续了道教的法脉。
五斗米起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张陵,东汉人,传为张良后裔。传说,张母夜梦神人自北斗而降,给她服下一颗香气袭人的丸药,于是就此怀孕;又说张陵降生时,异香满室,数日不散。
张陵自幼聪明,与“道”结下不解之缘。7岁时,他就开始研读《道德经》和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等书籍。24岁时,他被乡里举荐,入太学学习。
后来,张陵被朝廷征召为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在任期间,他体恤下情,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是,张陵很快辞官归隐,到北邙山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