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5/7页
“嗯,赵老师。你的一番彻底分析解释。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如果今天你没有这样跟我说,就是一辈子,哪怕来生来世,我看了千遍万遍,也不知道怎么读懂这些古典名著圣贤书了。那样我读与不读,也不会有太大的本质区别的。”
“其实,你发现没有?这《四大名著》,都是讲佛经文化的道理。佛经不是迷信,它是讲人生修行的最高哲学智慧。是在教人们入世之后,如何出世的学问。就跟一杯茶,你拿起来喝后,再把杯子放下来,才算完整结束。拿起杯子喝茶,这是人的基本所需,这是儒家《论语》之道,而放下杯子,这也是喝完茶的结束本态即放下,这就是佛经《六祖坛经》之道。如果要想把喝茶中间的过程体验有品味有艺术有讲究有典雅如先往杯子轻轻吹一口气再从杯子里慢慢呷一小口等等,那就是茶道,也就是《道德经》的阐述之道。当然,要是一个人觉得杯子里的茶很有滋味,还能喝出财富、权力、香车美女以及人间恩怨情仇甚至各种担忧烦恼焦虑,就再也放不下茶杯,终日无法释怀,那就是心里有病了,就得吃药,这药得用佛经来治。如果你把佛经读偏了,就成了迷信,而迷信则会害人。不管是《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它们的道理其实都是非常简洁、简单。但凡那些把《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讲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测的人,都是把这些智慧宝典读偏了的。包括《四大名著》以及其它经典著作如《易经》、《黄帝内经》等,它们的道理其实很明了,大道至简嘛。《易经》讲的就是阴阳统一论,把它一分为二,就是《论语》与《道德经》。《论语》让人积极入世,发奋图强,阳刚正气,就是《易经》的‘阳’,而《道德经》则是让人在积极进取时,放慢脚步,品味生活,阴柔致胜,就是《易经》的‘阴’,就是这么简单,明了。总有些专家学者,喜欢装神弄鬼,不可捉摸地把这些古典名著和圣贤经典,特别是《论语》、《道德经》、《佛经》即《六祖坛经》包括《易经》、《黄帝内经》等,说得玄乎其玄,不着边际。那都是在胡说八道,误人子弟。当然,世间书籍浩如烟海,读不胜读,只要把《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这三本民族智慧宝典好好读一读,就足矣。任何人,只要把简单道理用精彩故事铺垫,都可以成为一名作家甚至大作家。当作家很容易,但要把作品当饭碗吃,则太难了。”
“赵老师,你又给我打哑语了。”
“走吧。说了这么多,就不要多想了。今天赵老师请你,我们一起到药膳镇十三街吃点心去。”
师生俩人,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杂草。一边走,一边说。
唐仁善问赵树人道:“赵老师,我母亲天天烧香拜观音菩萨,算不算迷信呀?”
“问得好。我也想问一下。你母亲每次拜完佛后,有没有都说了些什么?”
“没有。什么都没说,就干自己活去了。”
“那你母亲就不迷信。”
“哦,听不明白。”
“咱们民族的佛学文化根本是修心为人,而不是迷信。人佛是可以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的。世人皆有佛性,佛是觉悟了的世人。‘佛’是个代名词,它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形体,人性有善恶,善中自带恶,恶中也存善念。‘佛’代表人性中的善,是慈悲心。因此佛性就是人的自本心也叫本心,它不是一个空寂的东西,它是人的种种价值观念的总和。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真、善、美’这些东西。因此,学佛不要到心外去求,它本就在心里。所以说世人皆可成佛。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当然,强扭的瓜不甜。佛法只渡有缘人。在人世间中想要‘平等’实在太难太难了,佛经《六祖坛经》把人世间‘平等’二字真正融入了佛学之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像外国人讲究上帝,上帝就是神,平常人成不了上帝。上帝永远高过人,是不可触碰的,连平视都不可以。因此,也有许多人把佛给神化即迷信化,甚至从事坑蒙拐骗的活动。你母亲一心向佛,既没有去欺骗别人,也没有沉迷其中。该干活还是勤勤恳恳去做。她这是在修心在向善。你们家底子薄,际遇不好。凭借她个人能力一时半会儿是改变不了的。换成脾气暴躁的人,早就做出了,鱼死网破的冲动。或者,心里承受能力弱的人,寻死短见的也会。但是你母亲很坚强,能忍耐,也有长远眼光。她通过拜佛让自己心里平静下来,让家庭安静下来。给你和你哥,有个安稳的家庭环境,让你们兄弟俩努力找机会改变命运。用通俗的话说,你母亲是在韬光养晦,知道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