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两相看-第2/3页
有人读《太史公书》读出了一个道理,国家财富不在于金银珠宝,而在于人,人口的多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
既是姜太史公的真知灼见,墨里在吸引人口一事上自然能先行一步,这座江南第一名城现今已有参差百万户人家,来往人流更是不计其数。
既然如此,这间酒肆的生意岂能不好,所以孟冬楼和武三七也只能挤在人堆里倚着毛驴饮酒了。
武三七微微后悔,有那大汉拦着,不进亭子不打紧,但是又何必听人摆布来此饮酒,直接走人多好。不过这碗花雕还算不错,怎么着也是个十年陈吧,那年轻人可真够大方。
常年走南闯北,武三七自然是嗜酒之人。在江湖上飘,不一定要学会挨刀,但一定要学会喝酒,江湖儿郎萍水相逢,几杯酒下来,便算是朋友了,朋友多了,挨刀的机会便少了。
人堆里站着饮酒又怎么了,又不是第一回,武三七心里安慰自己,虽然得王大人赏识进了绣衣楼,但那身份可见不得光,明面上自己还是一个戏子。舞台上落足了功夫,底下的官人老爷看得高兴了,送壶好酒到后台,自己还不是喝得美滋滋的。想到此处,武三七发觉那年轻公子似乎人也不错。
看了眼身旁貌似在数驴毛的孟冬楼,武三七心情大好,印象中这位大青衣在人前从来举止娴雅,若是那桌红男绿女得知他们准备迎接的佳人此时正在和驴子一起饮酒,该是何等让人畅快的事情。武三七乐呵呵地饮了一口,先前还有些后悔的大武生如今不仅不后悔,反而觉得正是来对了地方,那位年轻公子这顿酒请得真好,酒是好酒,人也是好人。
江南春早,午后的阳光,仍似少年般青涩爽朗。
踏着林间细碎的阳光,被武三七奉为好人的年轻人正不紧不慢的走过来,那条大汉背着把油纸伞随后而行,中年文士一眼瞧见,站起身来请年轻人到他那一桌坐下。众人似乎被站在年轻人身后的壮汉气势所慑,场间声浪渐低,有人远远地向这边拱手行礼后便自行离开。
年轻人低头盯着酒碗,一脸惊讶道:“这酒也见得人?怪不得客人走了,店家,换新酒来!”
酒肆中隐约传来咒骂声,不一会店小二抱着一坛酒飞奔过来,先给年轻人那桌满上,然后依次给众人换酒。
好酒之人是绝不会浪费一滴酒的,武三七赶忙饮尽碗中残酒,看那换上的新酒如水一般,只是闻着酒味刺鼻,大武生不知深浅一口吞落肚中,立马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冲顶门,似乎当年修习武道破五阶的那股真气也没这般生猛,瞬间飘然欲飞,片刻后吁出一口长气,好似喷出一团火,跟着一道暖流涌遍全身,大武生拿出台上唱戏的本事大叫一声:“好酒!好生有气力!”。
这一嗓子顿时让全场为之侧目。
年轻人闻声站起身来招呼道:“两位过来坐,咱们一起喝上几杯。”
武三七抱拳说声:“叨扰了。”走过去解下枪囊放在长凳下,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
同桌的青衫文士侧过头上上下下打量孟冬楼,目光坦然大方。
孟冬楼恍若未觉,只看着对面的年轻人,一件直领长袍罩在点了朱漆的白衫上,大袖飘摇的左手握着一卷书册,给人感觉如清风徐来愈显清瘦。
出乎武三七所料,一上来年轻人并未劝酒,先叫了三盘牛肉上桌,这才解释道:“先前只顾在亭子里忙活,错过了饭点,两位要不一起将就吃点儿?”说着随手递了一盘给身后的汉子。
一路行得匆忙,左亭长那驿馆又闭门谢客,水米未进的武三七听得此言正中下怀。孟冬楼却是心中一动,江湖好汉往往一见面便会趁着敬酒的机会自报家门,同时打探对方名号,年轻人这番举动自自然然地将此举略过,大家来个相逢何必问姓名,笙歌散尽,各人各走各路。
年轻人左手持书垂于桌下,右手执筷边吃边唠叨:“店家一门心思讨好江湖客,只卖牛肉,其实猪肉整得好也不比牛肉差。何况一头猪养半年就起膘,一生一大窝子,而那牛呢,得喂上一年多才够大个,一次还只生一个娃,吃牛肉太不划算,要我说,咱墨里的牛还是用来耕地拉车为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