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大青衣-第2/3页





    这位通音律、擅辞章的天子的庙号中有一个“玄”字,不论官方如何阐释,梨园弟子坚持认为玄即丝,表丝竹,通管弦,更将这位对戏曲有再造之恩的天子供奉为梨园行的祖师爷。

    如今相距百戏入梨园已有整整三百个春秋,当世梨园泰斗季公展遍邀天下艺人聚首洛阳,共庆梨园进京三百周年。

    八国九州十三道的各路名角戏班如百川入海流向京师,一路上歌舞不绝,观者如堵,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毫无疑问便是大青衣孟冬楼的孟家班。

    身为季公展的关门弟子,孟冬楼十四岁出道,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十五岁再得贵人相助,名满天下,嬴得大青衣之名,更于《裙仙谱》拔得头魁;十六岁随同南疆水师出使南洋诸国,使华夏正声传遍异域;十七岁重回故土,欣逢盛会,没有人会怀疑,大青衣必将再次名动京华。

    但是在此之前,大青衣必先扬名墨里,这座江南第一名城孟冬楼还未曾来过。

    驿道上出现两人一驴,骑驴的女子与牵驴行走的男子衣着素净,未见有行囊在身,看起来便像是一对春游之后回城的小户人家夫妻。

    骑青驴的小娘子头戴无顶帷帽,垂有轻纱遮面,堕马髻似堕非堕地耷拉在帽檐上。帷帽本属胡俗,最初叫幂蓠,用于男子,为了遮挡风尘故而皂纱极长,可障蔽全身。胡骑逐鹿那会儿传入中原,却成为女子出行之服,其后风气渐开,纱罗越来越短,时至今日长仅及颈,所以青驴上的小娘子虽难见真容,但是那一副婀娜身段却能一览无余。

    驴旁的男子三十出头,剑眉星目,头戴黑纱结式幞头,俗称英雄巾,时下最为豪杰壮士所喜,背负一杆长大枪囊,走起路来虎虎生风。

    仪表不俗的男子边走边问:“我就不明白了,咱们和戏班一起走,岂不是声势更壮?更有把握住到太史公府上?”

    听到质问声,那小娘子似乎丝毫不恼,只是轻轻地吐出三个字:“六安侯。”

    男子有些愤懑:“我武三七就不信了,凭你大青衣的名号会输给六安侯多少。”

    青驴上的的孟冬楼伸手拍了拍驴背:“你呀,好不晓事。既然明知那六安侯也是今日入城,世子殿下定然请他住到家里去,世家子弟和梨园子弟能一道迈进太史公的门槛?我们悄悄进城,不和姓潘的抢风头,算是卖了他一个面子,将来也好相见。”

    武三七仍有几分不服:“姜太史公是诗词唱曲的大行家,公子矩家学渊源,对我们刮目相看也未可知。”

    孟冬楼柔声道:“姜家武胆已破,文胆不知尚余几分。”

    武三七皱眉道:“总之,王大人吩咐了,咱们务必要想方设法住进太史公府里。”

    孟冬楼委婉反驳道:“只要能见得姜太史公一面,我自有办法。”

    武三七几乎恼羞成怒了,谁不知道姜白石自打“坐忘”之后,神龙见首不见尾,想见他一面,怕是比见周天子还难上几分。

    但是武三七偏又发作不得。明面上是孟家班唱生行的武三七,实际上和孟冬楼一样,梨园行之外的另一重身份都是绣衣楼的绣衣吏。

    当今世道看似歌舞升平,八国共尊周室为宗主国,然而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既然上规模的战事早已偃旗息鼓,那么暗地里的小动作便层出不穷,而且愈演愈烈。这一系列动作的幕后,各国可谓精英尽出,各式谍报机构相应而生,例如楚国的“吴钩”以精于刺杀著称,秦国的“章台”以擅长策反扬名,当今太子为周室执掌邦谍,一手创建的“绣衣楼”专门招揽天下奇人异士,那太子舍人王同道的秘密身份便是绣衣楼的绣衣执法,品秩犹在孟冬楼、武三七之上。

    这次王大人亲口下令,无论如何都要大青衣住进太史公府,至于所为何事,行事谨慎的王同道并未明言。

    武三七相信,只要这第一步棋落子生根了,王大人自然会有妙招迭出的后手跟上。这事要搁几年前,那实在是再简单不过,姜白石风流倜傥,素有蓄伎养士之名,常有歌妓伶人流连府上词曲唱和,以现今大青衣的走红程度,当街拦下抢进门也不稀奇。只可惜当下的太史公府是公子矩说了算,据绣衣楼的眼线密报,世子殿下出入秦楼楚馆偎红倚翠不假,招烟花女子入府留宿却是从来没有的事,如此看来,事情便有些棘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