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统帅部参谋本部”之参赞机构



  案后的朱由校收束起自己对客巴巴的那点儿小心思,继续对王安道:

  “客巴巴事就这样吧。

  说第二件事。

  大伴掌管内廷和东宫多年。在内廷和东宫属官中,有没有懂兵事的,你推荐几位,临时来给孤参赞参赞兵事。

  他们一应职司不变,只是来临时参赞。

  如果参赞事与他们职事冲突,让他们把职事先交待副职处理,以参赞事为主。“

  王安有点惊异,抬头看了看朱由校。

  点头表示记下了。

  皇上要知兵,研究萨尔浒之战,找几个临时参赞很正常。

  可皇上要联合调动太监和东宫属官,这就有专门设置一个参赞机构的意思了。

  但是皇上又特意强调把这些参赞职事定为“临时“,这就老成持重的感觉了。

  随驾参赞兵事,将来必定要参与朝堂廷议的。

  对于内廷和詹事府一众七八品属官而言,这是个前程极其广大的机遇。

  但皇上只给他们”临时”的身份,那他们不拼也得拼了。

  朱由校当然不会告诉王安,这个参赞机构未来肯定是要常设的。而且会随着他皇权的稳定,逐步提升。

  提一级,那就是三军总参谋部。

  再提一级,就是统帅部参谋本部。

  再再提一级,就是统帅部了——或者叫军机处。

  有了军机处,内阁就无法在朝堂一家独大。这就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朝堂文武制衡的格局。

  有了文武制衡的基础,才能压制明末朝堂文臣一统天下“众正盈朝”“内阁独大”,朝堂自我纠错只能靠党争倾轧来开展的顽疾。

  文武各安职司,又相互制约,才能让朝堂回归以职份为基础的“朝争”,实现做事为导向的朝堂秩序。

  实现了朝堂做事为导向的秩序,就可以有效减少皇帝释放内廷“疯狗”咬人的次数。皇权暴戾的一面,就可以有效控制。

  这样一圈下来,就实际推动了朝堂生态正常化。

  所以这起手参赞机构不显山不露水的落子,对于明廷朝纲来说,是堪称核弹级的布局。

  只是真要推到那一步,难度也是极大。

  朱由校令王安召集这样一个临时参谋机构,还有一个附带收益,就是准备挖掘一个重要的目标人物:

  詹事府少詹事徐光启。

  虽然徐光启那个“300西兵2年横推金兵”的雇佣军战术完全不靠谱。后世直到马克沁神教时代,才实现了步战方阵50人横推5000人成功的案例。

  骑兵方阵则还要等到“搭枪卡”时代才能被严重限制,最终直到坦克汽车时代,骑兵才基本上退出军事编制行列。

  但是不靠谱的军事思想,并不妨碍徐光启是明朝有数的几个大科学家之一。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

  练兵打仗这种事,徐光启还是算了。但搞科学,还是可以交给他的。

  当然,个人信仰还是让他个人保留好了。

  ---------

  两人又沉默片刻。朱由校问道:

  “孤弟由检可好?”

  “李娘娘因大字未写等事,多有责罚。但尚看不出迫害的倾向。

  计划明日宣诏后立即带出。”

  朱由校听到这里,双眉一竖。

  西李的板子他自己也挨过,深知其中之味。

  当然,他对王安“尚看不出迫害的倾向”的判断也是认可的。

  当前时刻,西李再怎么混,也不会昏了头直接落把柄给文臣集团的。

  这事儿朱由校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动手。

  登基之前的诏书很敏感,皇权主动性展示太多,于他于他兄弟,都没好处。

  他太过明显,难免会有人拿朱由检当“局点”来逼迫他。他把“救”由检的诏书夹带在西李移宫诏书中,已经算是取巧的手段了。

  好在明天这个事就解决了。

  朱由校轻舒一口气。

  然后默默感受这似极近又似极远的亲情。

  王安看到朱由校这个时候沉默,知他思量兄弟。也自沉默下来。

  王二看两人忽然沉默,也不敢动。

  一时间,三个人的房间只有熏香的烟缕,静谧地丝丝叠连着缕缕飘动着。

  许久,朱由校再舒一口气。打破了平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