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三十五—三十六)-第5/6页
黄木匠走街串巷四处招揽活,手艺又好,活就不断,那点辛苦钱都给了牛家。牛家媳妇吃得好养得好,孩子奶水不断,养的白白胖胖,人见人爱,不像上边两个哥哥,从小生的体弱多病。孩子养到两岁多,牛家舍不得给黄家了。黄家一次次请求,没少找村里老人说和。牛家看看不能失约,孩子长到三岁了才断奶送给黄家。孩子到了黄家也没少折腾,毕竟在他娘跟前长到三岁多,哪里能离得开亲娘。一墙之隔的邻居,这边孩子一闹,那边就听得到,亲娘就走过来哄孩子。黄家夫妻看看这样下去不行,想着搬到外村去。费了不少周折,最终搬到五十里外的一个村庄,临走时没有告诉牛家,显然怕牛家舍不得孩子,去找他们。
过了半年,牛家收到黄木匠的一封信,信里装着一份契约,说他们黄家的房子无偿送给牛家,希望牛家以后一辈子别找孩子了,等孩子大了,成了家,再告诉孩子生身父母,任凭孩子认亲。孩子后来跟养父学木匠,活干的很好,娶了媳妇成了家。黄木匠几次想着把孩子亲生父母的事情告诉他,又一次次的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牛家一直没忘记这件事,千方百计的打听黄木匠的下落。黄木匠也曾听说到这个消息,就和媳妇商量,与其等人家找上门来认亲,不如告诉孩子。
那孩子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听了养父的话,有些不相信。养母对他说,你爹要是能生育的话,我们不会只要你一个孩子;说着拿出那份房约,孩子看了,掩面大哭。说你们两个爹妈我都认,亲生父母人就认了,但不回去他们那里生活,我什么时候不会离开你们,我给你们养老送终。
黄木匠要媳妇跟着他带着养子来到北方庄,认祖归宗。他媳妇说什么不想去,这时候,两家老人都年过七十了,黄木匠想不通,这把年纪了,怎么还怕见人。又不能强迫媳妇。黄木匠的意思,连同两孙子一起带去。老婆子又死活不答应,没办法,只好爷俩来了北方庄。
黄木匠爷俩到了北方庄,和姓牛的见了面,村里人听说了,没去牛家,却在黄木匠走的时候,在村头拦住他,说说笑笑的聊老一阵子。更有老支书要留下黄木匠吃晚饭,过一夜再走。黄木匠碍不了老书记的情面和热情,嘱咐孩子先走,他留下第二天走。席上,老书记叫来几个老伙计,好像几辈子说不完的话,说到深处,一桌子人流了泪。
第二天一早,老书记又要约村民给黄木匠送行,黄木匠说老哥的情谊几辈子忘不了,有空去他那里做客,当做走亲戚;为了赶路,不再和几个老兄弟告别了,你看我是你的好朋友,给我沁碗鸡蛋,我吃个大饼就走。老书记拗不过他,喊过老婆子烧水沁鸡蛋,拿出头晚上的油饼,两人一起吃过,老书记把黄木匠送到山下才回来。那时候没有车,全靠走路,老书记知道五十里的路,得走一阵子,走早了也好。
黄木匠的养子和两个孙子都很成材,日子过的很滋润,倒是牛家的生活越过越不顺,在儿子认亲后的第二年,老牛偏瘫,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投了一个偷盗团伙,被逮住判了十五年徒刑,一个跟他大哥争黄木匠的房子,闹的六亲不认,更不让人不待见的欺负他嫂子,他嫂子羞的上吊。
那时候,我发现,村里人很少和牛家打交道,北方庄村小人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家有事,全村帮忙,唯有牛家不受村里人欢迎。后来,我才模模糊糊的知道,老牛家不是一年半载和村里人好不一处去,而是几十年了,大概从黄木匠搬走后,牛家被孤立起来了。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牛老大做事亏心伤天害理。牛老大把小儿子过继给黄木匠,连着好几年给黄木匠要吃的喝的,黄木匠实在,觉得人家把儿子都给自己了,是天大的恩情,牛家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不给他要孩子。后来看着牛家天天去他家看孩子,才觉得这事过不去,有危险,才琢磨着离开北方庄。这个情况,全村人都知道,知道了,便认为牛家做的太过分。农村人的规矩,孩子给人家了,就是人家的苗子,千不舍万不舍不能随意去看孩子。牛家犯了众怒,所以不受待见。更要命的,牛老大竟然为这事欺负黄木匠妻子,说要人家报恩。这事慢慢传开,尤其那些老人听了,大家更气不忿,渐渐远离牛家,就差下逐客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