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北魏均田制



到时候战时内阁主导的兵部和工部负责后勤和军械,大都督府负责军令,两者之间可以相钳制,只有他李定国一个人是可以指挥两边的人。

无论李定国在不在老巢呆着,他都不用担心有人给自己使绊子了。

到时候自己不信任的人就放到都督府,给他们一个都督的高位,然后将自己信任的将领调派到一线领兵。

“父王,有很多细节之处,孩儿来不及跟您详细介绍,回头孩儿会整理一份方略给您。”李嗣兴很贴心地说到。

“好,很好。”李定国还能说什么,自己的儿子实在太贴心了。

“嗣兴,关于这次反击,你还有什么想法没有,我们可否趁机再次反攻湖南?”李定国的胃口比李嗣兴想象的还要大。

“父王,孩儿觉的,咱们这次取回云贵川都很勉强。”李嗣兴当头就给自己的老爹浇了一盆冷水。

李定国还没有死心,他继续说道:“有件事情你可能还不知道,东海郑氏之前派人来与本王约定从东西方向夹击江宁。算时间的话,他们差不多要动手了。这可是绝佳的机会,要是胜利了,我大明可以尽取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到时候凭借江南之富庶,修养几载,便可北伐中原。“

郑成功和张煌言的长江之役,李嗣兴自然是知道的。

这场战役可谓是虎头蛇尾,一开始的时候声势浩大。郑氏觉的这是一场必胜的战役,就连家眷都全部带上了,浩浩荡荡的船队据说有船只五六千艘。

他这是准备在攻下南京城之后直接将家眷都安置在那里。

此战从去年,也就是永历十二年七八月份开始准备,郑氏先是进攻浙江定海,制造出进攻杭州的假象,然后再起兵北上。

苍水公张煌言等人在温州府同时起兵与其呼应。

这个苍水公,历史评价很高,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在李嗣兴看来,张煌言是江南地区坚持抗争的开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代表人物。

按照李嗣兴记忆,郑氏会在今年的四月份北上,水师直捣南京城。

张煌言也会从陆路进攻。

由于清军在江南的兵力主要集中在了西南地区,也就是李嗣兴他们这边。

郑氏的反攻一开始颇为顺利,大量的江南州府不战而降,原本投降清军的汉军,纷纷反正。

最后自然是失败了。

史书记载是郑氏中了南京城中满清官员的缓兵之计。

李嗣兴却觉的没有那么简单。

“父王,您可还记得当初与郑氏一同约定进攻广东?”李嗣兴道。

这件事情,李嗣兴无需多说,只要稍微点一下,李定国就明白了。

当初进攻广东,郑氏没有按时出兵,最后导致了李定国在广东兵败。这是一次非常灿烈的教训。

“郑氏,海盗出身,目光短浅,私心太重,无大义,他们跟咱们不同,他们军中多水师,以舟为家,只要舟船还在,就能四处流窜,因此郑氏输得起。”李嗣兴道。

不是他对郑氏有什么偏见,事实就是如此,历史上对郑氏的评价比定国要高。这是不公允的。

郑氏做过的很多事情实际上都上不了台面。

相比于光复大明,郑氏更加希望壮大自己的势力。从他对待大明宗室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

前面已经说过,弘光被满清灭了,郑氏就尊弘光年号,永历远在西南,郑氏就尊永历,至于他身边的隆武以及鲁王监国却不受他待见。

而且郑氏手下的文武自成一体,这一点他比李定国做的要好。

李嗣兴这么一说,李定国也不好反驳,他毕竟曾经被郑氏摆过一道,这个时候也不能说郑氏的好。

“不过,父王,这件事情对我们还是很有价值的。现在让我们打到南京城,自然是没有那个条件。不过我在西南消灭了那么多的鞑子也是对他们的支持。”

“另外,这也是我们巩固西南的大好时机,相对于我们西南偏远、贫弱之地,鞑子朝廷必然更加在意江南膏腴之地。到时候兵力必然会集中到那里,我们就有了喘息的机会。父王您这次出征一要尽量占领战略要地,无险可守之地,咱们宁愿不要。二是尽量迁移人口,咱们现在缺的主要不是地盘,而是人口。”

“你这个迁移人口是什么意思?”李定国问到,历来打仗皆以占领地盘为主,李嗣兴此时却让他以迁移人口为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