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真的离开了
董家祖孙到访过后,何钰与何有文加快了规整的节奏。董百川此次到来,不仅仅是想询问下他们掌握到的灾情情况,更主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普通百姓探听不到的讯息。
董老先生一生起起落落,却识人无数,一个大家族也自然会有他可靠的信息渠道。据他得道的消息称,南方已经出现了大灾的前兆。要知道,南方的水稻多是一年两熟,年前应已收了一季,早稻在清明前后就又该下种了。可是今冬大寒,四季常春的江南两岸也遭了雪灾,这就使得晚稻那一茬损毁了大半,听说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颗粒无收!都道江南富庶,可富的是商贾、是官吏,一般的百姓家纵有余粮,也撑不住太久的。
眼下气候未有半分好转的迹象,早稻要是再耽搁了,那等到七八月里,想来就会闹饥荒了。这还是好一些的地方。
董老先生临走前忧心忡忡的对他们道,他去信询问了几位在贫困小县上任的友人,可至今没收到回信。那些地方虽穷些,却并不偏远,有的甚至就在平昌府周边。他实在放心不下,遣了家中的小厮出去打探,算算日子也该有个口信了,可也如同泥牛入海、音信全无。这就不得不让人心惊了!他大胆的猜测,最坏的可能是当地已然民变了!
把人逼到了绝路活不下去,那发生什么都有可能,胆大的亡命之辈可能会搏一把,而大部分老实巴交只求活命的会选择举家出逃!逃难的人里一部分可能会选择丰饶的南边,一部分想得多的怕战乱的,则会往京城的方向来。按着脚程算,有马车的富户,或是脚力好的青壮,这几日就该走到惠县附近了。
若到那时,就是他们的猜测全中了!
他来何家之前已经拜会过了本县的县令,把利害关系一条条的都告与了他;也给在州府衙门任职的友人去了信,能说的也详实的说尽了;就连京城那边,他也寻了故旧,眷抄了百年前的大荒之事,还与如今的情形做了列比。他能动用的关系都用上了,但他心里明白,这些撒出去的讯息多半都不会引得重视。这也是没办法的,不提什么人走茶凉之类的寒心之词,只说每个人的利益本身,多说多错、少做少错,在没闹出事端,也不牵扯己身前,没几人愿意担上这个捅破安逸的责任。这些董百川当然懂得,他毫无保留的四方告知,也不过是期望稍有良知的官员多少能有个防范,等到天灾直临眼前,不至于再闹成**,也给贫苦的百姓们至少留出条活路。
何有文、何钰对老先生兼善天下的胸怀很是敬佩,二人又凑在一起交换了一下意见,很显然他们兄妹俩都没有圣父圣母情节,一致认为独善其身就很好!
见过了董家人,那请董天远帮忙赁屋子的事情就相当于过了明路了。想来这几日就能落定,
真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何钰都不知晓从哪多出了些伤感。他陪着何有文去何父、何母的坟上磕了几个头,上了一炷香,听着何有文在墓碑前絮絮叨叨了许久,她心头酸酸的,却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等回到家中,她把何氏夫妇的牌位包裹得严严实实,预备启程的时候单独背着。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日子一到,利落离开。
何有文是个心肠很软的人,尽管他膈应山北村的大部分人和事,但何钰知晓,他在临走前还是又去找了里正,再次详谈了灾情的严重性。
何有文在发觉陈归田依旧没当回事的敷衍态度后,他马上就去拜访了村里几个老庄户人家,把董百川的话和他的分析揉碎了、摆顺了,不厌其烦的讲了一遍又一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