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渊源



董守珣,字百川。祖籍平昌府惠县。自幼酷爱读书,博闻强识,不及弱冠之龄已成为京城内外有名的才子。其父仅是鸿胪寺的一个从五品少卿。董家一朝成为天下闻名的诗书之家,靠的是董百川一身的才华。

        董百川却无心仕途,只醉心于文苑书海。他盛年之时,文章一出便能引得无数读书人争相仿读。

        在他头角峥嵘的年代正值前朝末年,那时的国家内外交困、民不聊生,他也同千千万热血的学子一样,有满腔的愤慨和指点河山的欲好,遂把这些怒其不争、恨其不志的怫郁都挥洒成了文字。针砭时弊、月旦社会,篇篇激昂,惹人激愤!

        只是他未曾料到,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篇劝世文却成为了叛军讨伐末帝的檄文!

        他记得当时还未致仕的老父,一把火烧了他的文集,指着他大骂不忠不孝。他梗着脖子不肯认错,但其实心里是慌的,他只是想让圣上广开言路、聚才纳贤;让三公九卿克勤克俭,不再尸位素餐;让贫苦百姓食可果腹、衣能蔽体,难道这错了吗?

        他想不明白这些,便自此闭门不出。

        然而前朝还是亡了。

        大熙建成,老父郁郁而终。

        他严辞拒了朝廷的授聘,带着全家移居祖籍,这一避就是二十载!

        他时常自问。

        悔吗?其实不然,他做了饱学之士该尽之责,正了天下伦常之理,守了读书人的铮铮脊骨,何悔之有?!

        但愧吗?又怎会不愧。他曾一宿宿的夜不能寐,胸口闷得窒息,一遍遍唾弃自己实乃第一蠢人,枉读诗书还自诩博学,却看不清世道、悟不透人心。可悲可叹,可恨至极,一己之力带累的全族不能、也不敢入仕。蜗居于这偏远之地,让族中多少有识的少年人蹉跎了一生……

        好在,他这把残躯眼看着就要灯枯油尽了,等他去了,那些个往事也就能随着他一起入土。几十年的岁月跌进终是磨平了他的棱角,也耗干了他的心志。

        董百川望着面前两个勃勃生机的少年,发自心底的欢喜。他招手把何有文叫到身前,问道:“今年若过了院试就是大人了,你可有字?”

        何有文赶紧抓住机会,躬身回道:“不曾,先生若不弃请给小子赐字!”

        董百川看了眼身旁跃跃欲试的小孙子,想了想,温和的开口答应了,“也好,天远也还未有字,借着这个机会,也一并起了。”

        说罢他捋着花白的胡子思量了片刻,先对董天远道:“天远生性活泼,心境开阔,你父给你起了天远之名,也是愿你能识天地之高远、殚见洽闻、不拘一格,祖父就把止愚二字送给你,希望你能大知闲闲,一生通达。”

        董天远得了字,美得呵呵傻笑。董百川瞟了眼后槽牙都露出来的孙子,也没斥责他要矜持之类的,他今晚仿佛也被孩子的欢脱染上了点少年的心性。

        他正过身打量着有些揣揣的何有文,带着怀念的感叹着:“你父亲是个至情至性之人,更难得的是他志定明目、通识达变。老夫枉活一世,到了知天命之时才明了,这才是大才大智之道。用‘志怀’两字与你为字,望你能承乃父之风,身清志明、骋怀游目。我想这也是他夫妇二人的期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