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封荫-第2/3页



英宗景隆二十七年三月,萧后一党谗言惑上,废太子和皇嗣诸王并流放,将矛头指向更多的皇室族人。

再慵堕奢靡的皇族此刻也有了水深火热之感,其中卫王三子李胤隆韬光养晦向来无争,但久视朝政不平,又有屠刀伸来的危险,早已筹谋与萧后抗争。卫王是皇帝胞弟,但自小只爱琴棋书画、玉食锦衣而与世无争的风雅日子的,其子却年青有为,胸有大志,屡次受命出征和整饬军队都有功绩,与禁军龙骧军的诸将领私交甚密,又在朝中待人谦恭豁达,无论在军中和朝堂都有一定的根基。

直到七月的一个清朗深夜,李胤隆催马来到北衙龙骧军中,他召来诸将,宣布绝密的消息,皇帝已被毒害,萧后一党的魁首正集聚内宫制定矫诏,天明时便宣诏——皇帝驾崩,萧后所生的幼子即位。

此时不搏就再无机会,李胤隆随即领兵逼向宫城,而包括吕浔在内被后人称为“龙骧十二人”的诸将皆在其列。

他们在宫墙前遇到激烈抵抗,久攻不入,眼见其它路禁军将陆续赶到解围,李胤隆手举血诏于城下高呼:“萧后毒杀吾皇,奉吾皇遗诏只杀萧后邪佞!”一时守卫动摇,诸将用命,终攻入皇宫,剿灭萧后一党,又分兵追杀佞臣全族殆尽,血染全城至天明,李胤隆迎来其父,宣诏皇帝被害,传位于弟卫王李睿,即代宗。

代宗安宝三年,这个不喜权势却被儿子推上巅峰的皇帝主动退位,禅位于李胤隆,即当今的皇帝。

而十年之间,风华正茂的吕浔完成从军门子弟到剿逆拥立之功,成为一代将军。

他终于可以停歇下来,他将分离已久的妻子接来了上都。那是一段幸福美妙的时光,他的妻子在第二年怀孕,当他以为从此两人将比翼双飞,安享温情,可九个月后他的爱妻却在分娩当晚难产,在极度痛苦中挨过两个日夜,诞下儿子后血崩死去。

吕浔却来不及崩溃,妻子亡故不久,朔州飞书告急,北狄突戎族乌剌部叛乱,南掳阳州,朝堂震动。皇帝赐吕浔旌节,任平朔节度使,命其即刻领军出师朔州平乱。

吕浔一腔忠烈不变,又为抛却心中的苦痛,默然领命。他从不叫李胤隆失望,不久果然平定叛乱,也从此为皇帝镇守一方疆域。此后九年他驻守定原,屡平叛乱,安定北地,“风华将军”和五尺长刀“南江”之名从此享誉九州。

吕浔死得极为惨烈。

起初的四年,他多次率领平朔军成为平定突戎诸部的主力,但他从不赶尽杀绝,尽力维持朔州的平衡,因为他知道草原上如果失了规则,草原上的部族子民就命如草芥。他力辅不参与叛乱,倾向九州天可汗的突戎族敕勒部酋首阿史那兀敕成为可汗,让他向南跪拜,率族臣服,允诺永不造乱。

然而五年后,叛乱再次爆发。此时阿史那兀敕已死,突戎诸部动乱,他的三子阿史那突于弑杀兄长,夺可汗位,残酷无情平息动乱,随后领着休养生息多年的数万突戎铁骑由朔阳两州交界杀入阳州,劫掠金帛囤粮无数,残杀和掳走人口数万。

皇帝震怒,急调四路节度使征讨,吕浔和他的平朔军自是受命为主力。此时阿史那突于已领军退回草原深处,吕浔领着苦心磨砺多年,已是九州翘楚、锐利难当的五万定原铁骑日夜兼程,直奔突戎心腹狼血川。

他最先抵近敌人,待北凉、淳卢等节度使悉数抵达既定地点,他按约定率先发起进攻,并传书其余三路军马迅速跟进作战。

然而这次的敌人竟极强大。他除传承了北原狄族勇猛嗜血的狼性,也有着狼王阴险狡诈的头脑和空前的号召力。

突戎联合朔州诸狄,竟预见了各处危险般,分兵抵住了其他诸路的进攻,又在定原军深入突袭的终点集结二十万铁骑,在狼血川以数倍兵力的优势将平朔军团团围住。

吕浔惟有死战。突戎人固然凶猛,但他的这支军队师狄之技,驯养优良骏马,精习骑军作战,将士们的战力早已超越了突戎铁骑。数次击败对手,定原城的将士也能以一敌多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勇往杀敌。只是这一战军力实在相差悬殊,那突戎骑兵源源不断,杀光一层又围上来三层,平朔军深陷其间,岌岌可危,苦等援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