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2/3页



老道古:“是呀,过去许多事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那时虽然穷,但大家互帮互助,还是挺开心的。”

初六:“我记得读五年级时,你说你家在山尾的地里长了很多豆角,带我去摘了一小把,害得你被你妈骂了半天。想想真有意思。你家的豆角真好吃!”

老道古:“那么一点小事你都还记在心里,即使被我妈痛打一顿也值了。”

初六:“家里现在还种豆角吗?你平时也去打麻将吗?”

老道古:“我原则上不打麻将。过年了儿子儿媳回来没事了,就在自己家里玩一下。我平时还种点瓜菜自己吃,但主要是种香芋。你知道山尾那边,属于半旱地,种不了水稻,种香芋和种番薯一样并不用太多水。”

初六:“老道古,你太厉害了,还会种香芋,收成好吗?种了多少亩?”

老道古:“我起初是种了一亩多,但旁边的地没人种都荒了,我就种上了。现在总共种了有三亩半左右,讲收成还是可以的,一年可以收入五六千元。占了人家的地,我收了香芋以后,每家都会送一百多斤给他们作一点补偿。”

初六:“过去没有听说有人种香芋,你是怎么想到的?质量好吗?卖到哪里去?”

老道古:“我以前只种番薯,因为种的人多番薯卖不了好价钱。我女婿就建议我种香芋,种苗是从广西引进来的,叫荔枝香芋,又香又粉又糯,所有吃过的都夸赞好吃,远近都有点名声,每年年底收获季节,市里就开车来收购,附近的乡亲也很多上门来购买。现在还不是季节,年底挖出来了,我送几个去给你尝一尝,真的好吃,不骗你的。”

初六:“到时我来买,你白送我,到时又挨你妈骂你败家了。”

老道古:“我妈早骂不了啦,她已走了二十多年了。现在家里是我说了算。”

“她好像年纪不是很大,就走了,可惜了!”

初六,“老道古,你真的很厉害,不仅勤劳而且聪明会经营发展。你还可以再扩大种植面积吗?”

老道古:“扩大是可以的,但我的地就这么多,再租占别人的地,人家也好像不大乐意。我现在种三亩多,一年也挣不少钱了,我想再干三五年,就有钱做新屋了,我很知足了。”

初六又问:“我想回来这里住,你看行不行?”

“什么?你想回这里住吗?”老道古显得十分惊讶,“你哥的屋那么大,你回来这里住,不被人笑死了!你这几间屋已不能住人了,要住人必须换掉大梁和屋顶,外墙破损也很严重,要加固才行。”

“这样改建要花多少钱?”

老道古:“你这两间是共用墙联着的,要搞就要一起搞,现在材料人工都贵了,可能要花三万元左右。”

初六:“容易请到装修师傅吗?”

老道古:“像你这么有面子,又不会欠人家工钱,一放风,立马会有许多人愿意来帮忙。但实话实说,还是住你大哥那里省事方便。”

“建了上百年的老房子,有很多忘不了的故事,更有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就这样倒了多可惜呀!”初六边走边看又说,“听说你二哥也建了大屋,你为什么不搬过去一起住?”

老道古微微一笑,又叹了一口气:“常言道相见容易相处难。我哥对我说白了,父母与子女有互相抚养的义务,兄弟姐妹之间就没有这一条义务。你说我能去他那里住吗?但是,你和我的情况不同,听说你大哥建屋,你也寄了不少钱,所以你在他那里住是名正言顺的。”

初六:“过去我给大哥寄点钱,纯粹是补贴家用,改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占他的房子。”

老道古:“不是占,而是你理所当然的。”

初六:“如果我要长住,我还是喜欢住我爸妈的老屋。这里的气场多好!我要回去了,否则我嫂子会以为我走丢了。”她说着就慢慢走出老屋。

老道古还在后面喊:“初六,如果你要修整老屋,我会帮你的。”

“多谢了,想好了我会找你的。”

初六回家时,看见包树园家门口停了两部小车,又往前走了过去。其中有部小车的司机坐在车上。初六就问:“师傅,你们是来买鸡的吗?”司机摘下耳机说:“可不是吗,等抓呢!”

另一部车的司机搭话:“我们想现宰现吃试一试,如果确实好就买几只回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